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北京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专家开方社会浮躁症:遏制个别领域轻易获暴利--中国国情网
2012-05-16

  核心浏览

  “三躁”:浮躁、急躁、暴躁现在已成为不少人的通病。“三躁”有哪些具体表示?产生“三躁”情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战胜或纾解“三躁”,让人们的心态更温和、生活更理性、社会发展更和谐?

  1.

  看着别人大步向前,自己哪能慢下来?

  一些人在求学、升职、挣钱方面偏向于“抄小道”,一些官员惦念着位子,热衷制造“短、平、快”政绩

  眼下,在我们的身边经常看到这些现象:

  不愿意排队——去超市买东西,左顾右盼总想找一个最短的队,有时候竟不惜丢面子加塞;看到别的队列行进得快一些,就懊悔自己没有选好队。

  等不了红灯——十字路口遇到红灯,不愿耐烦期待,而是猛抢快行。开车时,总认为前面的车太慢,一有机遇就变道超车。

  离不开手机——打电话、上网、发短信……手机没随身就心烦意乱;手机随身时,就时不时拿起来看是否有新信息或未接电话,生怕有什么遗漏,听见别人手机响也会下意识地看自己的手机。

  受不起委屈——被别人批驳一下,心里就会激烈波动、不痛快,千方百计追求报复反击,而对别人的任何一点过失都不能接收,缺乏包容心。

  沉不下身子——做工作,总想投机取巧走捷径,不愿意斟酌该怎样循序渐进解决问题;做学术,不是踏踏实实搞研究,而是东拼西凑、搭花架子。

  惦念着位子——一些官员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把城市建设作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乐此不疲,热衷于制造容易看得见的“短、平、快”政绩。有的干部在工作岗位上没干几年,就惦念升迁、晋级,盯着待遇、位子四处观望,唯恐自己落伍,群众戏称“三年不动,四处活动”。而一旦换了岗位,板凳还没坐热,又盯上了其他位子……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教授陆绯云以为,人生目的高,生活节奏快,是积极向上的一种表示,是好事。但随着节奏不断加快,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压力也在加大,一些人攀比心理重,干事急于求成,过于寻求财富和位置,久而久之,使“三躁”情感在社会上凸现:

  浮躁——为尽快达到目标,往往不经过细心斟酌或筹备就行动,缺乏耐烦,“等不得了”。

  急躁——面对变更中的社会,心中无底,不知所措,盲目恐慌,专注度不够。急功近利,这山望着那山高,为追速度、求效力,不愿意遵守规则,在求学、升职、挣钱等方面偏向于抄小道,以至不惜代价地投机。

  暴躁——盲动冒险,缺少理性。一不顺心就激动恼怒,争吵咒骂,大打出手,甚至引发暴力事件。

  陆绯云以为,这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节节高,蒙受才能却越来越弱。股市涨了,有人会因为踏空而悔不迭;股市跌了,又会因为没清仓而痛断肠。没买房子,房价涨了会朝气;买了房子,房价跌了也会愁闷……本来相互容让、相互懂得就可避免的小矛盾,偏偏要激化升级,暴戾之气在悄悄弥漫,情感失控就很难避免。

  从必定意义上讲,“三躁”已成为现在许多人的通病。人们总在担忧,如果你本分做事,就必定会有人投机获利;如果这个机遇不抓住,就很可能再没有新机遇了。很多人疏忽规则,实际上其意识里也没有不可逾越的规则。

  “看到身边的朋友买股票、炒地产发了财,自己哪里还有心思做实业?”浙江温州年青的企业主田亮经营着一家小型制鞋企业,然而这几年,资本炒作更能让他提起兴致。虽深知高回报必定带来高风险的道理,田亮却总是以为自己是只赚不赔的“荣幸儿”。

  从炒股、炒房再到炒农产品、炒珍藏品,田亮一直乐此不疲,投入制鞋生产的资金越来越少,用于资本炒作的资金越来越多;踏实干事的劲头没有了,快速赚钱的心思越来越强烈。

  李成波2002年大学毕业,现为北京朝阳区一家外企的中层管理人员。虽然事业小有造诣,但仍然每天脚步匆促:凌晨忙着赶地铁,中午吃饭多是快餐,晚上还得急着处置白天未完成的工作……他说,同事们都这样,“看着别人大步向前,自己哪能慢下来?”

  “其实我也想慢慢享受生活的乐趣,但是‘赶’的状况已经成为一个惯性。”李成波说,“情感容易起急,成为困扰自己的一个大问题:出门遇上堵车就会认为浑身难受恨不得骂人,也会为错过一班地铁而烦恼不已……”

  李成波说,“我们倡导对客户真挚服务,却越来越难换来客户的满意。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工作没做好,而是因为客户的要求太高。”几年前,工作出点意外还能彼此包容一下,关系处得较融洽,可现在,稍有不周,就会遭到客户一顿责备甚至咒骂,“懂得少了,抱怨多了”。

  2.

  经济社会快速变更,人们压力感、焦虑感增大

  快速变革面前,一些人认为,即使个人不断尽力,也无法实现既定目的,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

  在转型期,社会构造快速变革,利益构造激烈调整。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规范和制度却没有同步完美,很多人认为没有完整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唯恐“一步落下,十步难追”,这是“三躁”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味逐利带来浮躁,强求结果加重急躁,只顾私利导致暴躁。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罗教讲以为,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奋发图强,靠自己的聪慧才智,敏捷走上了致富路;然而,在逐利本能的驱动下,也有一些“胆子大”的人,利用某些制度空白,同样获得胜利,并成为众人爱慕的“胜利人士”,引起全社会的躁动和仿效。

  一些官员把在任期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发明一番事迹作为从政为官的寻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患上了“政绩浮躁症”。他们频频提出“决战××天”或者“大干××天”的口号,甚至采用各种奖罚措施来对工程建设的进度加以刺激,宣称“谁影响发展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对显而易见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视而不见,对百姓疾苦和群众诉求漠不关怀。

  你快,我更快!你急,我更急!有专家以为,这些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列车跑得太快了。但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我们还是没有改掉盲目求大、求洋、求快的路数。过去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还没树立,涌现了显著的“高速发展综合征”,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心理等造成很大影响:

  经济容易失调。改革开放之初,“把延误的时间抢回来”成为全民心声。“时间就是金钱、效力就是性命”,中国人登上了追赶时期脚步的快车。发展快,不是问题;因快导致失衡,才是问题。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们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承担着发展失衡的代价。

  社会容易失序。这些年,我国社会建设与经济的快速增加不匹配,居民收入增加赶不上GDP增加,民生改良落伍于经济发展。教育、医疗、住房方面的问题加重了一些人的生活负担。由于社会保障尚不完美,体制机制尚待理顺,一旦失去了原先的保障网,新的保障网又未及时树立,人们就会觉得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就可能放大社会张力,激化社会矛盾。

  心理容易失衡。经济社会快速变革,人们的社会位置和经济角色重新洗牌,有些人一时难以找到准肯定位。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庞杂,竞争更剧烈,加剧了未来生活的不肯定性。面对急速的变革,一些人的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一旦发现与身边的人差距拉大,就心生怨愤,甚至产生仇富、仇官等极端情感。

  涌现阶层固化现象,“求上流”的渠道越来越窄。在农村,失地人口增长;在城市,因户口不同造成的用工壁垒、社保差别、待遇悬殊却广泛存在,二、三代农民工找不到归宿。房价高、物价涨、就业拼爹、办事靠关系……如果通过自我不断尽力也无法实现个人目的,怎能不让人焦急焦虑?

  “从上学开端,压力就如影相随。”在北京一家证券公司工作的周志强说,在高中拼命学习,为了考上一所满意的大学;上了大学忙着考证,为了将来找一份好工作;上班后,又急着攒钱买房;买了房,生活的压力更大;将来,还要结婚、生子,为孩子上学赚钱、为自己养老攒钱……“什么时候才干够慢下脚步?等我退休以后都难说!”

  从国企“老大哥”到下岗工人,从街头游商到门店老板……十几年来,一系列生活变故让42岁的刘晓军疲于敷衍。2008年,他分开生活了30多年的山东,举家来到北京,在某建材市场开了一家油漆专卖店。几年来,虽然收入比在老家时多了,但大城市的开支也大。由于是外地人,11岁的儿子上学一直没着落。去年秋天,岳父又因病住院手术,家里的日子更艰苦。刘晓军的性格越来越坏。

  快速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实现“共同充裕”,不是一个轻松的进程。自2000年起,我国基尼系数就超过了0.4的警惕线,不同人群间收入差距拉大。普通居民特殊是中低收入群体总认为钱包鼓得慢,中等收入群体月收入过万元仍认为不够花,幸福指数广泛不高。

  3.

  回归理性,促进公正,让每个人都摸得着实惠、看得见愿望

  在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调和”等问题的进程中,应重视赋予每个人平等的机遇。引导领导干部建立正确政绩观,不断完美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三躁”不独今天才有,也不独中国有。不少发达国家在转型期也曾遇到过。

  对个人来说,“欲速则不达”,如果过火依附投机取巧而不是踏踏实实做事,不愿意坐下来用功,却在空想中放大欲望,日日心神不宁,时时焦虑不安,到头来,“三躁”确定会对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对全部社会来说,“三躁”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损坏社会和谐,甚至产生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上海一家金融企业工作不到一年的张纪伟表现,虽然走捷径能较快实现眼前的目的,却无助于个人才能的根本进步。他说:“上研究生时,导师不止一次给我安排课题,但是每次都因为校外实习等各种事而浅尝辄止,没有好好地把学术研究做下去,而是草草了事。每次都是到交稿前几天,才拿东拼西凑的论文敷衍导师。现在,每当工作中碰到艰苦,我都特殊懊悔。‘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当时能踏实一点,把基础打牢一些,现在工作上确定会少一些艰苦。”

  北京大学教授夏学銮以为,对“三躁”情感,个人须要自动改正,社会更须要理性化回归,革除其生存土壤。要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调和、不同步”等问题,让每一个人都能摸得着实惠,看得见愿望和未来。

  ——遏制个别范畴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情形,营造勉励人们勤劳创业、劳动致富的社会气氛,强大实体经济。政府部门应该用好财政、信贷、税收等政策,为人们干实业、做实事发明良好环境。

  ——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是消解社会急躁情感的重要途径。要以工资改革为核心,进步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再分配环节更趋公正,下降基尼系数,进步居民特殊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加强劳动致富的信念,强大中等收入者队伍。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动社保建设,为人们织就坚固的“安全网”,并让进城农民市民化。逐步解决社保、医疗、教育、住房、城乡二元化等问题。

  ——坚持循序渐进,调和发展,遏制“政绩浮躁症”。一个地方的发展,既有短期目的,更要有长远规划,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能一届领导一个思路,乱提口号,各搞一套。领导干部应该建立正确的政绩观,同时,应不断完美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制,防止“政绩浮躁症”留下无限后患,贻害子孙后代。

  中山大学教授王宁以为,社会要有序,必定要有一个关于“什么是正确行为、什么是不正确行为”的正常评价体系,并依照这种体系对社会行为进行评价。当下,一些人通过伤害、侵犯他人利益获取个人财富后,不仅没有受到处分,反而成了其夸耀的资本。必需转变这种错位的鼓励机制,完美制度保障,推动公正正义。束缚、打击投机取巧的生存空间,制约潜规则,推动听心向善,让“好人有好报”。

  我国仍处在一个经济社会激烈变动期,作为个人,要从现实条件动身,更切实际地设定目的、摆正位置,不能跟着感到走。如果感到到自己心态比较浮躁、急躁、暴躁,就要静下心来理性剖析。工作要讲效力但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进步效力。如果每个人都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就能推进社会的整体提高。 本报记者 杜海涛 崔 鹏 王 珂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举 | 今日微博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