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文化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黄海波:儿时想当军人,成名后常被母亲安排相亲--中国国情手册
2011-06-04

  1976年11月25日,黄海波出身在震后的唐山。呱呱坠地后的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顶军绿色的帐篷屋顶,屋外是一片废墟,还有他已经塌了一半的家——这一切都来自于母亲的转述,但他对于苦楚的感受却是逼真的。“我妈那年特不容易,挺着个大肚子,爷爷奶奶也都有病在身……要是真的可以时间穿越,我想回到地震那天,帮我妈一把。”

  2010年,当《唐山大地震》开端全国公映的时候,黄海波特意包下一个整场,请爸妈和朋友一起观影。整场电影,黄海波回想妈妈一直在流泪——这悲哀三十年来似乎从未减退,除了天灾带来的磨难,与父亲的聚少离多则是一道更深的伤痕。

  海波的父亲是一位军医,当时接到上级指示前往新疆参与原子弹试验。在封闭、与世隔断的环境中,听到地震消息的黄爸爸只能在无言与自责中坚守职责。在黄海波半岁的时候,当父亲第一次涌现在自己的面前,黄海波只是像看到生疏人一样闪避着这个被称作“爸爸”的男人。那一刻,父亲久久无言。

  当黄海波渐渐长大,开端清楚父亲作为军人的义务后,黄爸爸就成了小海波最崇拜的人。起初,黄海波也想成为一名军人,但天生性情生动的他最终没能将这个理想变成现实。1989年,开端对表演感兴致的黄海波接演了平生第一部电影《少年战俘》——当时,14岁的孩子去演电影非但称不上“童星”,反而会给人不务正业的感到。在这种压力下,又是父亲看出了海波的灵光乍现,支撑着儿子一路走下去。“我考上电影学院以后,所有人的眼光都变了,夸我爸说,黄医生教育孩子真有一套。”黄海波说,逆境中,父亲永远是给他勉励打气的人;顺境时,又总是有父亲在身边给自己泼冷水。《媳妇的美妙时期》后,黄爸爸越发关怀儿子的事业,挑剧本、剖析角色,正是父亲的这种态度,令黄海波时刻保持着苏醒和低调。

  父亲关注事业,母亲自然就负责照料生活。凭借“余味”成名后的黄海波,在母亲部署下的相亲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老妈第一次部署相亲时我认为特可笑——就我这样的还用相亲吗?但老妈的话得听。后来常常是相亲变成了合影、签名,但每次老妈还要提示,把人家女孩儿的电话记下来,这是礼貌。” (记者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