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行业 > 文化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情节引热议:艺术与写实孰轻孰重--中国国情
2012-05-18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情节引热议:艺术与写实孰轻孰重--中国国情
    《
辛亥革命
》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敛尸人成了李冰冰扮演的徐宗汉,这被以为与史实不符。

  《豪杰·喋血》《辛亥革命》接连上映,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情节部署引热议

  史诗大片, 艺术与写实孰轻孰重

  随着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的邻近,一批关于这一题材的电影也陆续开端上映。昨晚,由广东出品的《豪杰·喋血》就在中山纪念堂举办了盛大的首映,而在前晚,电影《辛亥革命》也在南京举办了首映典礼。不过,随着这些电影的上映,一个很严正的话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大家都知道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态,须要有必定的艺术创作施展,但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又很强调其历史的写实性。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情节可以虚构,什么样的情节又必需忠于历史?两天之内,《豪杰·喋血》和《辛亥革命》的两位主创分离给出了自己的答复。

  《辛亥革命》编剧王兴东:

  很多电影画面很花哨思想等于零

    前晚的《辛亥革命》发布会,尽管包含导演张黎、主演成龙、李冰冰等人在内的主创全体出席,但该片编剧王兴东却没有给任何人留面子,当场责备该片对剧本修改太大,并且“不够尊敬历史”。

  作为《建国大业》和《辛亥革命》的编剧,王兴东一向以敢于直言著称,当晚他也没有给剧组留任何情面。

  王兴东说,不仅是这次的《辛亥革命》,就连2009年的《建国大业》最终的版本都有一些情节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我举个简略的例子,《建国大业》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王宝强扮演的一个我军士兵,向葛优扮演的团长说:‘报告,前面发现一个地主大院,围墙太高,翻不进去。’然后打了一个照明弹,再然后就发现前面居然是北京城的城墙。但是,这个事情到底有没有呢?没有!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北京城是和平解放的,是傅作义接收和平改编保留了这座古城,解放军根本没有打到北京城下。这次的《辛亥革命》也是,大家都知道林觉民的《与妻书》,课本里都收录着的。但是现在的电影里却涌现了孙中山送这封遗书去林觉民的家里交给陈意映的情节。这不是历史啊!研究这个事情的,在福建有很多人,在台湾也有很多人,我以为我们在这种事关历史的创作上,态度必需要严谨。我们必需尊敬历史,一个政治家要有自己的政治纲领,辛亥不是写就义,是写革命,就义是革命的代价。一个电影的核心是什么?是演员吗?是画面吗?不是!是思想和灵魂。而我们现在很多电影,只有花哨的画面,但思想等于零。”

  不过,对于王兴东的说法,曾经打造过《走向共和》的《辛亥革命》导演张黎却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了一句:“电影是艺术。我拍的是一部电影。”

  《豪杰·喋血》导演赵崇基:

  情境可以施展症结处不能改

  同为辛亥革命题材,广东出产的《豪杰·喋血》的故事主线同样是黄花岗起义。与《辛亥革命》在人物方面的艺术化演绎不同,《豪杰·喋血》在处置历史人物方面做得相当严谨。而对于《辛亥革命》中为七十二烈士收尸的人从潘达微变成了李冰冰扮演的黄兴妻子徐宗汉一事,《豪杰·喋血》的导演赵崇基表现并不赞成。

  对于《辛亥革命》的演绎,赵崇基表现:“《辛亥革命》可能是为了戏剧效果,变成了谁当主角谁来收尸。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电影是可以重新再创作,但对于一个颇为重要的历史时刻来说,不适合修改。别的东西改了无所谓,但连收尸的人都错了,我认为是有问题的。为烈士敛尸,是全部事件最重要的时刻,而潘达微也是因此而为人所识,我不是批驳别人的戏,而是从客观事实上来说,我认为这样修改是有问题的。”

  赵崇基说,这类历史题材的电影,其实从创作初期开端都是要经历大批的史料考证和调查,然后才去构造故事,而故事的演绎方面也就会产生很大的不同:“《豪杰·喋血》电影本身是调查了很多历史材料之后,根据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设计的剧情,你完整可以懂得成我们是照着历史来拍。但那个时代,参与起义的人有很多,你又不可能完整照搬历史,那样就只是一个纪录片。所以我跟编剧谈的时候,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感动听,所以这次电影里哪怕只有几场戏的配角,都会有很立体的性情。”

  至于《豪杰·喋血》根据历史“施展”的部分,赵崇基以为基本上都是合理推论而来。“帮会在辛亥革命中的确施展了很重要的作用,湖南的哥老会,美洲的洪门致公堂,都在辛亥革命的历史上有记录的。《豪杰·喋血》的故事里涌现的广兴堂,就是这些帮会的一个代表。当然,我们这部电影也有一些历史细节没有考证得那么严谨。潘达微在为七十二烈士收尸的时候有一句台词说‘我有记者证,官府不会把我怎样’,我知道关于潘达微收尸有不少说法,目前历史学界的主流说法是他利用了自己的记者身份。但是那个时候是否有记者证,是否有记者证就会被清朝政府优待,这个还真没考证过。”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郑照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