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标题
来自余秋雨新出的《我等不到了》,在这本书中,余先生奉告
我们“原本一个小小家庭的历史,也有无穷
可校对的余地”、“于是就有了眼前这本书。有了它,《借我一生》可以不再印刷”。当然,标题
里的“这本书”不是余秋雨的《我等不到了》,而是吴拯修先生这本《问教余秋雨》。
就像古语所说的那样,“名满天下,谤亦随之”,余秋雨自走红以来,质疑就不断:有质疑他文史修养的,有质疑他文革表现
的,还有质疑他行文作风
的……这本书则直指其“文化人格”,直截了当地奉告
我们:余秋雨为了洗刷
自己拔高
自己乃至神话自己,在他的“文化大散文”中,在他的“记忆文学”中造了大宗的假扯了大宗的谎,如果说看戏的是傻子,演戏的是疯子的话,那余秋雨这个戏剧教授就是编剧的“骗子”!
———这个责备
当然十分严峻,或许大家都会质疑,“纣之不善,当不如是之甚也。”然而,我们读了此书,却不能不点头:这帽子虽大,却是照余秋雨脑袋编织的,戴上去正适宜
。
不妨举一个例子罢:余秋雨《借我一生》在第一卷第一章里说到自己祖母姓毛,“她比毛泽东主席大一岁,该当算是同龄人。近来有历史学家考证,毛泽东主席的祖辈也是从浙东到湖南去的,与蒋介石先生的原配夫人毛福梅女士属于同宗。这件事细想起来有点好玩,所以人们也就不去细想。我祖母显然出自浙东毛家,是否与谁同宗,也不细想了。”我感觉
好玩,就在随后发表的一篇书评中质疑:“就这么隐隐略略云遮雾罩的一番话,余秋雨就把自己的血脉与‘毛泽东主席’和‘蒋介石先生’不着痕迹地连在了一起———‘这件事细想起来’倒还真‘有点好玩’:难道一向气壮如牛的余先生的自傲还需建立
在与政治牛人同宗同祖的根基
上么?这跟过去暴发户找阔亲戚有什么差别
?”而吴先生在书中通过大宗专家论述
奉告
我们:余秋雨不仅有攀阔人的“虚荣”,更有制作
证据的“虚伪
”——— “毛泽东主席的祖辈”根本
就不是“从浙东到湖南去的”,而是从浙西的江山经江西吉水去湖南韶山的,“如果江山算浙东,那么全部
浙江将被挤压出来无处藏身!”
你若感兴趣
,还可以从余先生《借我一生》中读到:1977年初,是在他的建议下,当时上海的鼓吹
部长车文仪才大宗出版欧洲名著,“于是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到贝多芬,都满城绿灯。”真是一言兴邦,几乎是余先生开中国革新
开放之先河。然而,吴先生却通过史料奉告
我们:此事产生
在1978年3月:“国家
出版局召集京津沪等13个省市出版局开会,请求
对‘文革’前出版的图书进行重新审读修订,并抉择
重印25种中外名著。……这次重印,国家
拨出7000吨纸张,于5月1日起头,一次性投放1500万册。”光阴
既对不上号,地点也不是上海,车部长既没有踪影
,那个“一言兴邦”的余秋雨自然更是子虚乌有!这么大的牛都敢吹,其他什么“四岁不仅认字,而且已经有了用文字表达的能力
”、“五分钟学会查阅字典”,到了七岁就更是不得了,居然能为村里的“生产互助组记工分按工分来分配各家收入”。至于高考,也是考的“最难考的文科高校”上海戏剧学院(吴先生以过来人身份指出:上海戏剧学院只是当时三类学校,在那个重理轻文的年月,只有数理化不是强项的人才会去考)。这一路吹下去,最后当然是把自己吹成世罕其匹的大泡沫———“我的生命
来自千年,因此,骂我一句,也就骂了唐诗和宋词,骂潦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