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专家视点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人民群众是伟大作品最终评判者
2011-02-08

图为1988年,曹禺和巴金在一起。新华社发(材料 照片)

  编者按

  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巨大 的时代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 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指示 。巨大 的时代 召唤 文艺精品,巨大 的时代 需要 文艺大家。文学艺术家要思索、要关切 国家 的出路 和命运,要承担起中华民族巨大 复兴的使命,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 引领下,创作出更多更好、有艺术魅力、给人启发 、催人向上的优异作品,为推动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出自己的贡献。今天起本报陆续刊发报道及文章,萦绕“巨大 时代 召唤 巨大 作品”这一话题展开深入 探讨;光明 网同步刊出相干 系列报道,并开辟 讨论专区,欢迎宽大 读者和网民热心 参与。 【进入讨论专区】

革新 开放巨大 实践召唤 巨大 创作

何西来(评论家、散文家):

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走向又一次巨大 复兴的上行线上,我们该当有与这一历史趋势相称的、鼓荡着时代 脉息、焕发着远大理想 、乐观进取而又具有大国景象 的文艺精品大作出现。大作品,是大艺术家生命 存在的法子 ,是他把自己诚挚 的思想情感,把自己对生存的文化历史环境的认知、体验与把握,一句话,是把自己的生命 对象化的效果 。因此,艺术家的艺术素养与人格修养,他的学力、经历 、视界、胸襟,就成为最要害 的要素,终究 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对于艺术家来说,关切 天下大事,关切 国运民瘼,该当成为他的一种本能。

白烨(评论家,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钻研 员):

自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拉开革新 开放的序幕并不断深化之后,我们的社会就日新月异,国家 一日千里。30多年来,从看得见的社会日常生活 到看不见的人们心理世界,都产生 了深入 而庞大的变异。这种从经济到文化、从物质 到精力 的历史性变迁,的确给当代的文艺家供给 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素材与写作契机。从理论上讲,我们确凿 处于一个孕育文艺精品的巨大 时代 。革新 开放的巨大 实践、现代化建设的生动 现实都在情不自禁地召唤 着巨大 的创作。

但从实际上看,我们却没有取得与这个时代 相适应的文艺效果。前年到去年,理论批判 界在几次“文学三十年”的钻研会上,都想举出一些相对完整 地追踪与记述30年历史发展历程、并具有较高文学性和较大影响力的小说,但是想来想去,举出的作品都差能人 意。所以,说我们还短缺与这个巨大 时代 相称的文艺精品,也是不争的事实。

巨大 作品自有其社会生态环境和生长规律,决非一蹴而就

陈世旭(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真正意义上的巨大 作品,至少该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方面,给一代人,给一个时代 ,供给 了一种至高的思想视野,把我们全部 眼界和心胸展开到一个非常宽阔 的程度 ;另一方面,艺术表达有创始 性,艺术家的思想能力 所达到 的高度是他同时代 的人所不能达到 的。他的表达给后世的艺术家供给 了最好的范本。巨大 的纪念碑式的人物的产生 决不是随便 的,而是时代 和历史选择的效果 。我们可能永远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但我们可以崇尚他们,景仰他们,努力 去接近他们,使自己的工作变得多少有些意义。

王一川(学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巨大 作品自有其社会生态环境和生长规律,决非一蹴而就。

并非巨大 的时代 就必然 产生 巨大 的作品,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告诫说艺术生产与物质 生产存在“不平衡”。

可以说,巨大 作品的产生 至少依附 于下列多重因素的合力:一,从艺术的社会生态环境来说,需要 一种不急于求成的宽厚自由的创作环境的继续 滋养。二,从艺术家个体来说,需要 一种平常 心和坚韧意志,正是它们促使艺术家放弃 急功近利心态,深入 生活 激流之中去体验和观察,回到传统之中去对比 、参照,再加以冷静 摸索 、重复 实验 ,努力 找到那可以表现 和再现生活 真理 的美学道路 。三,对社会大众 来说,需要 一种平等、包容和沟通的公共舆论气氛 ,正是它们会增进 艺术家顺从艺术规律,越过自我极限而不断地潜心摸索 。四,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需要 尊重 和了解艺术创作的特别 规律,尊重 和了解艺术家的独立人格与创作趣味,为他们潜心创作供给 良好的保障。

达到 巨大 作品的道路 :沉得住气,就会有好作品、大作品

陈世旭:

艺术家该当是“静”的。就是那种“小径容我静,大地任人忙”的“静”;那种“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的“静”。“静”是一种境界,能不能“静”下来,在很大程度 上抉择 了艺术家的命运。巨大 的作家首先是有“静心”的作家,他是生活 的思考者,生活 的评判者,当然也是生活 的参与者。面对着一个纷纷 繁杂 的变更 的世界而没有“静心”,那就只能随波逐流。“静”不是一切静止,是指心坎 的“静”——心坎 里没有躁动,没有过头的希望,唯一所做的就是静静地观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表达。整天躁动不安、费尽心机不拿这奖那奖誓不罢休的艺术家,其作品到底有多少艺术含量,是一件很可猜忌 的事。

一个艺术家整天忙于给自己涂脂抹粉,搔首弄姿,确定 是徒劳。真正的艺术家,为艺术生,为艺术逝世 ,会不屑于在媒体上维持 自己的消息 性,让自己成为一个明星。恰恰相反,他会努力 避开世俗的纷纷 。真正的好作品,可能一时得不到器重 ,但最终不会被漠视。沉得住气,就会有好作品、大作品、大艺术家,像吴冠中先生。

阎纲(作家、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钻研 会顾问 ):

目下恨铁不成钢,该“召唤 ”还得“召唤 ”。我常常引用恩格斯这样一段话:“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起头 ,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记 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恩格斯热心 召唤 :“意大利是否会给我们一个新的但丁来宣告 这个无产阶级新纪元的出身呢?”今日之中国,社会大转型,历史大变化,也正是出大文豪的时候。

需要 楷模 的气力 ,需要 宽松的环境,需要 美学的精微,需要 精力 的压力。试想,没有鲁迅的脊梁,能出吴冠中吗?没有《保卫延安》的降生 ,《创业史》的出身会不会推迟?没有《创业史》脱颖而出,能否带动路遥、贾平凹、陈忠厚等一批青年作家“走出潼关”?没有《人生》、《平常 的世界》的压力,《白鹿原》的笔者能破釜沉舟,自将磨砺,以越过历史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