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贵州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贵州169名儿童吃上免费午餐 账单将上网公布--中国国情手册
2011-04-06

贵州169名儿童吃上免费午餐 账单将上网公布--中国国情手册
孩子们领到新发的饭盒,难掩激动心境。

贵州169名儿童吃上免费午餐 账单将上网公布--中国国情手册
孩子们正在排队等待。

贵州169名儿童吃上免费午餐 账单将上网公布--中国国情手册
沙坝小学的孩子们开心的吃着“免费午餐”。

贵州169名儿童吃上免费午餐 账单将上网公布--中国国情手册
黄有才一家七口和破败的房屋。

  华声在线4月5日讯(记者 王立三)当城市里一些家长在担忧孩子会营养多余的时候,中西部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还在为能不能吃上午饭而发愁。

  近期,贵州、广西、云南等西部贫困地区学校的“小餐桌”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位于贵州中西部的黔西县,素有“杜鹃花之都”的雅称,在这花丛包裹中的大山深处,有一些学生每天上学来回要走4个小时的山路,中午常年吃从家中带来的土豆、苞谷饭、炒玉米,有些甚至吃不上午餐,饿着肚子只能喝些生水,身高和体重严重不达标。

  4月2日,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凤凰周刊等十余家主流媒体联合发起的“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计划”正式开端运行,黔西县花溪镇沙坝小学成为第一个试点学校,成为“免费午餐”的样本。

  中午吃不上饭 “很平凡”

  黔西县山区学校万余名师生,因学校没有食堂,很多孩子天不亮在家吃了早饭后,要等到天黑才干吃上第二顿饭,学生们饿了渴了就跑到教室外灌一肚子生水。

  因离县城最远,这样的问题在花溪乡尤为突出,“饿!”孩子们都这样说。

  1日早上6时许,5岁的双胞胎兄弟罗培祥、罗培林像平凡一样,起床后揉揉惺忪的眼睛,早上吃些玉米饭,伴着咸菜,再咕噜几口生水,就筹备上学了。一旁的父亲罗国良不断吩咐,“多吃点,免得中午饿”。

  罗培祥、罗培林的家位于上坝村,离他们所就读的沙坝小学有4公里远,步行要一个多小时,这一天,好在没有下雨,罗培祥、罗培林可以自己赶路,如果是雨天得要爸爸接送。

  走在乡间的山路上,两人一路蹦跳,晨露打湿双脚,身高不足90公分的他们不足油菜花高,在油菜花中若隐若现。

  中午12点,沙坝小学放上午学后,孩子们不是吃饭,而是涌向操场追逐、嬉戏。有些同学拿出烤土豆,干玉米,看着他们嚼动的嘴,弟弟罗培林咽了一下口水,走出教室。

  他认为有些口渴,就走到操场边的大水桶前,弯着腰,踮起脚尖,利索的拿出比脸还大的水瓢,猛喝几口,冰凉的水灌进领口,他打了个冷颤,用衣袖抹抹嘴,太饿了,又多喝了几口。

  午餐,是断然不敢想的——学校没食堂,有些家近的同学回家吃饭了,偶尔有些家远的带些干粮或在校门外能买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垃圾零食。罗培祥、罗培林也没有钱买。家里收入全靠父亲种点玉米地,没有过剩的钱让她们买零食吃。

  去年,两人到入学年纪,家里因捉襟见肘,无法承担一百多元的学费,迟迟不到学校报到。罗培祥、罗培林的学费还是学校老师捐献的,大概300元。“家里太艰苦了,他们的妈妈挨不住穷就离家走了。”罗某某说,自己只能在家种点玉米,偶然帮别人打点短工,一年不超过3000元。

  在当地人眼里,学生中午不吃饭并不是一件奇异的事情,一天吃两顿饭、一周吃不上一次肉是许多家庭的常态。

  位于沙坝小学校舍后方10米处,有一个两间的茅草屋里,生活了7个人,这就是11岁黄远桃的家,家中还有4个姐姐,爸爸黄有才为了愿望有一个儿子,生了4个女儿。

  “我家虽然近,但是还是一天吃两顿,经常吃不饱。”黄远桃说,每年有几个月,家里都缺粮食。

  走进黄远桃的家,屋内阴暗,模糊从窗户塑料薄膜破口处透过几缕光明,屋内弥漫着一股浓厚而刺鼻的煤气息,沿墙摆放着三张睡床,这是兄妹5人睡觉的地方。记者访问时,黄远桃一家人正围着煤炉烤火,他自己正不停用手指拨弄着灶炉上干涸的橘子皮,一言不语。

  黄远桃的爸爸黄有才见到记者来,热忱地从箱底拿出一包2元钱的黄果树香烟,撕开包封并递上一根,随后将烟放在灶炉旁。

  黄有才面目通红,眼眶中满是血丝。正经受灾害性的病痛折磨。2006年,黄有才患上了肾功效衰竭,身体每况愈下,这个45岁的魁伟男人干不了体力活,眼巴巴的看着这个家庭变得更加贫穷,却力不从心。祸不单行,不期而至。黄有才20岁的大女儿黄远娇身体也抱恙,经诊断为胸腔积水,经常呼吸艰苦,并伴有呕吐、眩晕等症状,再加上长期吃不上饱饭,已日渐消瘦。

  沙坝小学校长方坤友曾多次为学生们的午餐问题犯愁,但苦于资金、物质的匮乏,更多时候只能“有心无力”。方坤友说,他曾对没有吃中饭的学生做过统计,全校169名学生中,有104个学生是没有午餐吃的,“上学须要破费40分钟,中午只休息两个小时,如果孩子在路上消耗一个半小时以上的,就不能正常用餐了,这样的孩子也基本不会回去用餐。”

  方坤友有些无奈,有些孩子只能带一些玉米或冷饭。他举例说,如果下午有体育课,哪些孩子有没有吃饭就会直接从状况上体现出来,吃饭的孩子上课会表示积极一些,没吃饭的孩子一般不想动。

  幸福显得如此遥远,其实对这里的孩子们来说出奇的简略,只是一顿热气腾腾的午饭。

  那么,要解决孩子的午餐问题,究竟须要多大的支出呢?为此,方坤友曾做了一个预算,如果依照一个米饭一个鸡蛋一个素菜汤一个荤菜的尺度计算,预计每个孩子每天将破费2.3元,169个学生,依照每月22天计算,一年的开支预计5万元。

  午餐问题困扰了几代人

  这两日,一股由民间人士自发组织的“免费午餐计划”正在进行,一场救助也随之席卷而开,黔西县中建乡红板小学、花溪镇沙坝小学先后得到赞助,孩子们吃上热气腾腾的午餐。

  其中,由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凤凰周刊、新浪微博等十余家主流媒体联合发起的“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计划”,4月2日在贵州黔西启动,花溪乡沙坝村的169名孩子,第一次吃上入学以来第一顿美味午餐。

  4月2日早上7时许,支撑“免费午餐计划”的十余家媒体同仁,与贵州籍女艺人孔维一起,冒雨赶往第一所试点学校沙坝小学,为孩子们筹备第一顿免费午餐,让169名孩子开心渡过。

  从贵阳动身,行驶一百多公里的贵毕高速公路,抵达黔西县城,再绕行两百多公里的曲折山路,两旁杜鹃花、油菜花、桃花、映山红等山花烂漫,沿途道路曲折坎坷。随行的四辆车中,一辆吉普车爆胎,另一辆面包车险些翻落千丈深沟,道路之难之险让同行的媒体同仁无不感慨。

  中午12点过,沙坝小学的169名学生都聚集在操场上,大家自觉地排好队,踮着脚,一直往已改做食堂的学前班教室好奇地看去。

  孩子们知道,这是个特别的中午,他们中的大多数,即将迎来自己上学后的第一顿中午饭。

  在领了一个崭新的不锈钢饭盒后,罗培祥走到了盛饭菜的阿姨面前,一份米饭、一个煮鸡蛋、一勺酸菜炒肉、一勺烧土豆,一勺白菜汤,罗培祥的双层饭盒塞得满满的。

  领到饭菜后,他和弟弟罗培林以及几个小伙伴围坐在一起,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可孩子始终没有去动饭盒中的鸡蛋,“鸡蛋明天吃。”罗培祥对着弟弟罗培林说。听他这么一说,其余孩子赶紧将鸡蛋放进衣兜,还腾出一只吃饭的手,紧紧地护着衣袋。

  孩子们很快将饭盒里的饭菜吃完,所有孩子的饭盒都吃得干清洁净。这顿简略的午饭,孩子们吃得很开心。吃完后,他们又当心细心地将饭盒擦洗清洁,紧紧地抱在胸前。

  当地的村民对孩子吃上午餐的场景觉得好奇,很多凑过来围观。村民说,因为这里穷,孩子们住得远,午餐问题困扰了几代人,“能让孩子吃上午饭,我们也减少很多担忧”。

  让“免费午餐”走进每一所贫困小学

  午餐吃完后,“免费午餐计划”发起方代表和校长、老师细心核对免费午餐的成本掌握和执行流程。米多少钱一斤,油多少钱一斤,鸡蛋多少钱一个,一顿饭须要多少煤等问题都被提上议程,来自北京的律师张益华律师做了现场见证,双方签署协定。

  根据协定,活动发起方将源源不断供给资金支撑,校方接收外界的监督,保证“免费午餐计划”连续的进行。

  “只要沙坝小学在,免费午餐就要继续做下去。”活动发起人之一、媒体人邓飞说,目前通过淘宝网友捐赠、深圳一家企业的爱心基金,活动发起方已经募集了300多万资金。邓飞说,以后,“免费午餐”的模式要进一步规范化,鸡蛋大米油盐由镇供货商供给,蔬菜校边采购,所聘的厨师接收老师、家长监督,食堂办好卫生允许,确保食品安全。今后每个学校“免费午餐”每月的账单要上网公布,接收网友和媒体监督,确保募集来的钱全体花到孩子身上。

  “免费午餐”计划在沙坝小学只是一个起点,还须要团结更多人来参与此事,让“免费午餐计划”走进每一所贫困小学。

  4月2日晚,“免费午餐”捐献平台正式挂靠在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旗下的“多背一公斤公益基金”(http://www.51give.org)名下,截止记者发稿,短短40小时,已募集资金达16万之多,“发明了小额度捐款的奇迹。”邓飞说,他要保证每一份钱都要花得透明,都要花到孩子身上。

  为了推行“免费午餐计划”,邓飞说,他将联合全国500家媒体代表组成一支慈善力气,由媒体来发起,媒体从业人员来充任志愿者。他以为,媒体人士见多识广,能够敏捷收集信息,此外媒体人可以敏捷与慈善资源对接,辅助到可以辅助的人,同时在监督和公信力方面也将得到最大的体现。

  日前,该媒体同盟已初步形成,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有10名记者参与其中,共同推动“免费午餐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