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贵州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贵州贫困儿童走山路背柴米上学(组图)--中国国情网
2011-04-09

贵州贫困儿童走山路背柴米上学(组图)--中国国情网
  彭娇和两个弟弟在同一所学校,由于家庭艰苦,再加上路途遥远,每次来校背的柴米油盐有限,蔬菜很快就吃完了,只能靠大米饭充饥
贵州贫困儿童走山路背柴米上学(组图)--中国国情网
学生在邻近村民家里租房,一些学生只能住在楼道里

贵州贫困儿童走山路背柴米上学(组图)--中国国情网
学校门口有个卖葱油饼的摊子,一个葱油饼只卖5角钱,也只有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才干享用

贵州贫困儿童走山路背柴米上学(组图)--中国国情网
媒体报道后,学校在3月31日为学生们筹备了一顿露天免费午餐,学生们不用自己生火做饭,还有肉吃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到在今日的贵州,还有这样苦的地方!孩子们为了上学要付出那么多:背柴米做饭、打地铺。如果不是媒体报道,已存在十几年的这些可能还会再延续十几年。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愿望,让他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是我们每个成年人的罪过。所幸这次当地政府“下了决心”要解决问题,但愿这一次孩子们不会绝望?

  贵州省罗甸县班仁学校670名中小学生,最直观的是都不须要减肥,体重过百斤的屈指可数,更是见不到胖子。尽管他们每天都自己做饭吃。

  山里孩子能吃苦,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背着柴米油盐去学校,课间自己生火做饭。艰苦的求学路上,一帮孩子“饭疏食,居陋巷”,口中念的却是足以让每个成年人动容和惭愧的课文:“我是中国人的后代,我要为中国的繁华尽力。”

  自己的饭自己做

  3月30日,彭娇姐弟三人围着一口大黑锅吃自己做的晚饭,白米饭里没有一滴油,也见不到一点绿色。

  从罗甸县城到班仁乡有80多公里山路。

  班仁乡坐落在一处半山上,一百多米长的街道走到止境就是乡里的中心学校。政府把这块最好的土地建了学校,教学楼、篮球场设施完美。校园很清洁,即使在垃圾箱里都很难见到学生丢弃的食品袋,可遗憾的是见不到学生食堂和宿舍楼。

  每天中午11时30分的下课铃声,是学生们最为希望的,这是生火做饭填饱肚子的号角,铃声更加快了消化系统的运转,饥肠辘辘的孩子们像一群群小鸟,快步奔向各自的出租房,以少有的熟练开端点火做饭。

  8岁的王德启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起床,先将炉子搬到门口生火。也许是刚从山上砍的柴火有点潮,只是冒烟不见火,急得他趴在地上使劲用嘴吹,一股浓烟过后火苗出来了,王德启拍拍身上的土,从屋里端出一口大黑锅,里面有昨晚剩下的米饭,飞快地放在炉子上拿锅铲翻动,不一会这碗干米饭就到了肚子里。

  吃完饭,他抓起瓢喝了几口凉水(孩子们都喝生水,全校学生几乎都没有热水瓶),顺手用水浇灭炉火,再用一根硬柴棒,插入热炉里的一个孔提到房间里,便背起书包飞快地向学校跑去。

  上初中三年级的彭娇,姐弟三人同在这所学校,大弟彭呈上二年级、小弟彭鑫上学前班,从家到学校有3个多小时山路,父母常年在广东打工。平时姐弟三人睡在一张床上,最贵重的物品就是门口那口大黑锅。

  3月30日,彭娇姐弟三人围着这口大黑锅吃晚饭,白米饭里没有一滴油,也见不到一点绿色。彭娇不好意思地说:“家离学校太远,两个弟弟背不动太多的大米和柴火,带来的青菜两天就吃完了,如今只能吃干米饭。”

  同屋的一名三年级小姐姐看到彭鑫碗里没菜,从自己碗里夹了几片菜叶放在他碗里,彭鑫赶紧转身又给哥哥分了一口。

  晚自习后,王晓丹和另外两名同学习惯吃夜宵,很是让大家爱慕。绝大部分同学都达不到这个待遇。

  三年级的王晓丹今年11岁,动手做饭挺麻利,先从木箱里取出一个塑料瓶,挖出一点猪油放在热锅里,再倒进一把干辣椒,加点盐。辣味出来了,呛得满屋子同学赶紧捂住嘴,等到大米饭倒进锅里大家才喘口吻,王晓丹的夜宵也就出炉了。

  三个人每人盛了一碗辣椒炒饭,嚼得吧嗒吧嗒地,一锅饭很快就见了锅底。“宿舍”里其他同学放慢了读书声,上句不接下句,有人在吞咽口水。一个小女孩干脆脱了外衣钻进被窝里。

  床上铺稻草,房子没玻璃

  房东供给的床板很有限,大部分学生都是三三两两挤在一张床上,孩子们说这样能增长体温。

  62岁的姚小州家里有七八间毛墙毛地房子,楼梯扶手还没来得及安装。这里却住了63名中小学生。

  由于室内空间有限,无法部署这么多学生生火做饭,老人专门加盖了一间厨房。厨房墙上挂着六七个电表,这是给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使用电饭煲、电磁炉安装的。生火做饭的十几个火炉被部署在墙角处一字排开。

  老人说,十几个孩子一起用电器,电表就会跳闸,有时候上课铃响了,学生饭还没来得及吃,就饿着肚子去了学校。

  房租不按面积定价,而是按人头算,每人每学期100元高低,靠近学校的房租高一点,住的都是父母在外打工、家境略微宽裕一点的学生。房子设施极其简陋,门窗都镶在墙里,而且没有玻璃。几块红砖当支架,木板上面铺一些稻草,床单、被子学生自带,其他一无所有。

  还有学生选择便宜的地下室,他们说这比没玻璃的房子要温暖些,只是楼道没扶手,晚上起夜不便利。

  房东供给的床板很有限,大部分学生都是三三两两挤在一张床上,孩子们说这样能增长体温。“宿舍”里见不到桌椅板凳,更见不到台灯。放学后,大家各自趴在床头,完成作业,一只小灯泡悬挂在空中。

  在百米长的班仁乡街道上有三家门面房,靠近学校的是一家食品小卖部,每到晚上都会有很多学生聚集在这里,孩子们并不是来购置食品,而是在这里能看到电视。店主说,经营的小食品均在5角钱以下,卖得最快的是一角钱一把的水果糖。便利面主要卖给政府工作人员,或者是外来做生意的人。

  马路对面有位卖葱油饼的老人,每天起得比学生还早。老人说,葱油饼5角钱一个,每天能卖出50多个,主要是卖给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中午时,有些孩子饿得受不了也会出来买个油饼充饥。

  最值钱的米油盐锁进木箱

  知识转变命运,但这种转变背后,山里的孩子显然要付出更多。每个上学的孩子每次从家里出来都要计划好带多少大米、柴火、蔬菜等。

  班仁乡曾经有7所学校,优化组合后剩下4所。中心学校自然成了方圆几十里的重点学校,父母省吃俭用也要送孩子来这里上学。从学前班到初中三年级,共有414名学生须要徒步几个小时山路上学。可校园里不具备食宿条件,孩子们只能寄宿在邻近农家。与其他山区学校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学生不仅要背书包,还要背柴米油盐,这种现象已经延续了十几年。

  知识转变命运,但这种转变背后,山里的孩子显然要付出更多。不管大小,每个上学的孩子每次从家里出来都要计划好带多少大米、柴火、蔬菜等。老师说,住得最远的学生徒步须要三个半小时,近的也要花一个多小时路程。

  课本书包随身带,大家身边最值钱的也就是柴米油盐了,大多数孩子都有一个小木箱,将辛劳背来的东西放进箱子,外加一把锁。柴火太长放不进去,只好摆放在自己的床铺底下。

  孩子们最担忧的是遇到下大雨、道路塌方等,这样就回不了家,回不了家就得断粮。这时大家就会相互辅助,拿出自己的存粮合伙做饭共渡难关。

  这里的孩子一年四季吃大米、猪油,大多数每天只吃两顿饭,生活上非常节俭,除了袋装的食盐,再看不到有任何调味品。但辣椒是不可缺乏的,完整靠辣椒开胃。平时只炒一个菜,基本上是自家地里种的大白菜、萝卜、青菜等。多数锅没有锅盖,孩子们说:没这个必要,从来不炖鸡炖肉。

  每到周五回家时会将剩下的蔬菜吃光,舍不得吃存了一周的菜也谈不上新颖,但孩子们仍不舍得扔掉。由于缺乏副食,孩子们的饭量都很大,男生每天要吃1斤半到两斤大米,女生吃1斤到1斤半大米。

  3月31日上午,王桂香接到儿子王保通的电话说没米了。王保通上初一,和他合伙的同学刚星期二粮食就都不多了,一个是大家饭量都大,二是路远要背柴火,米背少了。这个44岁的妇人赶紧背了10斤米,翻了几座山花了3个小时给孩子送来。

  尽管条件艰难,但大家生活在一起很少因为谁的饭量大而发生矛盾,高年级学生总是让着低年级学生,男生让女生。放学回来,高年级学生会自动去几里外的水池子里挑水,供大家使用。

  为了节俭,学生们大都是采用自由组合,基本上是同班或是同村、还有姊妹等。孩子们说:一个人也是一口大黑锅,三五个人还是一口大黑锅,多人组合可以省钱省力。

  的确,连小学生都能想通这么“简略”的问题,十几年却无法转变。

  “今天是社会主义,白米饭、猪肉随意吃”

  为了这顿免费午餐,学校杀了一头猪,120斤大米还不够,又加了30斤。400多名学生敲打着手中的盘子,像过年一样。

  3月31日中午,414名学生集中在学校操场上,每人分到一个自助餐盘子。这时高音喇叭里传来:“从今天起,学生们再不用自己生火做饭了,全体到学校的临时食堂就餐。今天中午就有猪肉吃。”一名小学生怯怯地问旁边的老师,吃肉要花钱吗?老师答复:“今天是社会主义,白米饭、猪肉随意吃。”小家伙伸出舌头在嘴角舔了一下,闭上了双眼做鬼脸。

  校长杨通军在这所学校任教12年。他说,在贵州偏远山区还有很多相似这样的学校,几年前就有过相干的报道,但学生食宿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当解决。依照政府“两免一补”政策,学生必需是住校才可以享受伙食补助。3月27日中央台报道后,政府下决心从3月31日起,让学生们告别生火做饭的日子。计划在4月10日建好学生食堂,下学期开学解决学生宿舍问题。

  为了这顿免费午餐,学校杀了一头猪,120斤大米还不够,又加了30斤。400多名学生敲打着手中的盘子,像过年一样。6岁的刘少舌很快吃完了盘子里的大米饭,再到老师跟前又添了一勺米饭,不一会又从旁边的小朋友碗里拨了一小勺。

  这顿免费的午餐终于吃饱了,刘少舌站起来揉着小肚皮,将盘子里最后一点菜汤喝了下去。

  本报记者 胡国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