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省情 > 青海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青海省人大代表共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大计(图)--中国国情网
2011-04-03

会议现场

  骆惠宁说,青海过去一年的成就,凝集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对青海的关心和支撑,汇集了全省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气。但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要苏醒地认识到,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须要高度看重的艰苦和问题。一是发展不足与构造性矛盾依然突出。矿产资源延长加工和科技创新才能不足,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资源环境束缚加强,节能减排压力加大。二是公共服务供应才能和民生保障水平总体不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与经济增加还不调和,物价涨幅超过预期目的,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艰苦,社会管理尚有不少软弱环节。三是可连续发展的基础仍然较弱。重大基础设施笼罩程度不高,基础产业尚需巩固和增强,部分地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还不到位。四是政务服务水平有待进步。一些地方和部门办事效力不高,特殊是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发展的才能较弱。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一些地方和范畴腐烂现象时有发生。

  在工作报告中,骆惠宁提出了2010年的工作目的。骆惠宁说,综合斟酌各方面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的是:生产总值增加12%,财政收入增加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2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16%,进出口总额增加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掌握在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掌握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加率掌握在9.5‰以内,节能减排指标掌握在国家规定目的以内。

  在工作报告中,骆惠宁还对青海"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问题作了扼要说明。

  骆惠宁说,根据《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青海省政府制订了《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草案)》剖析了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提出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的,系统论述了7个方面、23项重要任务,并就规划实行做出安排。

  骆惠宁说,经过五年的尽力,"十一五"规划肯定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成功完成。五年来青海省生产总值年均增加1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900元,年均增加1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59亿元,年均增加20.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5亿元,年均增加26.5%。过去的五年,发明了青海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最显著、城乡面孔变更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新纪录。

  骆惠宁说,回想"十一五",我们苏醒地看到,纵向比,发展成就很大,引以骄傲;横向比,与全国发展差距拉大,时不我待。正是基于青海省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推动跨越发展的任务要求,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侧重把握了两个症结: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了"三个为主",体现了主题、主线和路径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发展方法的有机统一。二是综合斟酌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了"四二一六"的奋斗目的,不仅体现了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目标三者的有机统一,而且体现了纵向比、横向比的有机统一。这是"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最为鲜明的两个特点。"十二五"时代的战略任务。《纲要(草案)》对"十二五"时代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等方面,作出了全面安排,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政策措施。集中反应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加12%,人均经济总量走在西部前列;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加15%。这两个指标均实现翻一番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00亿元,比"十一五"增加近3倍。交通运输才能和效力全面进步,农牧区生产生活用电得到较好保障,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全面解决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实现"358"地勘工程目的,人均投资强度走在西部前列。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80%,全面形成生态农牧业发展格局。打造在西部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工业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循环经济增长值比重达到80%,可再生能源生产比重达到40%。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显著进步,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均掌握在国家下达目的以内。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加的轨道。

  二、区域发展形成新格局。"四区两带一线"战略深刻实行,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相互促进、充斥活力的区域发展态势形成。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5%,城乡一体化走在西部地区前列。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迈出新步伐,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

  三、改革开放出现新局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事业范畴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农村牧区综合改革、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等向纵深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8%。对外开放不断扩展,向西开放取得本质性进展,对外联合协作迈出新步伐。与对口增援省市、国家部委及中央企业的交换合作不断深化,互利共赢长效机制基本树立。引进省外、境外资金年均增幅分离达到20%和10%。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2亿美元。

  四、改良民生取得新突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离达到10%和12%;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走在西部地区前列。"十二五"期间,重点实行"十大民生工程"。一是教育惠民工程。基本实现十二年免费教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二是就业创业工程。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转移农牧区劳动力500万人次。三是社会保障工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障,笼罩率和保障水平走在西部省区前列,逐步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和城乡连接。四是全民健康工程。公共体育基础设施服务才能有效晋升,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树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才能显著加强,基本药物供给保障体系全面树立,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得到保障,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五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30万套,农牧区保障及嘉奖性住房50万套,基本解决城乡艰苦群众住房问题。六是基础设施延长工程。基本实现乡村规划、自来水、道路、电力、电话和互联网、文化体育、幽美环境、科技服务进村到户。七是家园美化绿化工程。全省饮用水质达标,城市空气质量精良率达到82%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5平方米。八是藏区温暖工程。结合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现藏区所有县城和重点镇集中供热全笼罩。九是文化惠民工程。笼罩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树立。十是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突发事件救济才能显著加强,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不断完美,平安青海建设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树立。

  在工作报告最后一部分,骆惠宁提出了要切实增强政府自身建设。

  骆惠宁说,政府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至上是政府行为的基本准则。实现2010年的目的任务,对我们的行政才能和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考验。对政府公务员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才能的不足,最大的危机是本事的恐慌。2010年,我们明确提出了增强"四个"才能建设的要求,今年要着力在深化落实高低工夫。

  骆惠宁表现,只有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政府工作人员才不会滥用权力。青海各级政府和宽大公务人员将从加强接收监督意识、完美监督体系;推动阳光政务,拓展监督渠道;坚持依法行政,强化行政监督等三个方面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权力监督,进一步推动政府各项工作。

  骆惠宁最后说,承继"十一五"光辉,首创"十二五"伟业,是时期赋予的光彩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青海省委的顽强领导下,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目的任务,以优良成就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记者 马勇)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