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年度大事记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桂林晚报与桂林生活网联合推出《桂林侃事》
2011-02-08

 

桂林晚报与桂林生活 网联合 推出《桂林侃事》

2011-1-12 滥觞: 桂林生活 网—桂林晚报 作者:记者莫林骐 阳颜 徐超

 

 

 

  • 核心提示 :桂林晚报与桂林生活 网“报网联动”,新年联合 推出《桂林侃事》,倾听您的声音。点击桂林生活 网首页《桂林侃事》,进入实时聊天系统 ,在网上和我们聊聊吧,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晚上八点半至十点,晚报记者会在《桂林侃事》等你。

     

    桂林快讯身边事 先知道 移动用户发‘GLKX’到106585833773定制,3元/月!
    桂林手机报一“报”在手知桂林!移动用户发‘GLSJB’到106585833733定制,5元/月!

     

     

    桂林生活 网讯(记者莫林骐 阳颜 徐超)每天上班打开互动版的工作QQ,都会收到一大堆申请参加晚报QQ群的恳求。即使这样寒冷的气象,小记心里也是暖暖的——有这么多人在关注我们呢。每天热烈的QQ群,都让我们感觉,读者们要有自己的声音。而我们,也渴望 与你们及时交换。

    身边产生的事情,您有什么想说?报纸上的消息,您持怎样的观点?桂林晚报与桂林生活 网“报网联动”,新年联合 推出《桂林侃事》(http://news.guilinlife.com/kanshi/),倾听您的声音。点击桂林生活 网首页《桂林侃事》,进入实时聊天系统 ,我们有聊不完的话题……在网上和我们聊聊吧,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晚上八点半至十点,晚报的记者会在《桂林侃事》等你。

    每月我们还将对热情参与的读者进行抽奖。

    晚上八点半,我们不见不散。

    “互动”的日子:有你,对我们很首要

    我们又有了更实时、更直接的沟通法子 ——《桂林侃事》网络聊天室,记者每天都会在固定光阴与大家交换。回首一下,桂林晚报互动版块出身一个多月了,记得我们与网友读者们讨论的第一期话题是“系列烧车事件”。

    打那以后,每一期的话题,都会有许许多多热情网友发表自己的观点,让我们深深地感觉,网友们热心,有意见,给出的意见 和建议往往很有分量,用网络风行的语言来说,就是“很给力”。

    网友很热情

    有一个空间,能对社会、对有关部门说几句真话,出不出名、有没有稿费都无所谓,互动版因为有这样一些有社会责任 感的无名“粉丝”而变得有力。

    “登不登我的名字无所谓,没有稿费也无所谓,只要有个处所让我们说说话”,网友“7788”是互动版的众多热情无名粉丝之一,自嘲为免费专业“夜屎佬”。

    有些消息看了真的有种不吐不快的感到,“7788”感觉上网发海水不够郑重 ,跟身边的人讲又感觉影响力太小,自从知道晚报开通了互动版,“7788”就找到了用武之地,热门热门 话题,他总很乐意说上几句自己的观点。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网名,是在关注“罗安村滞销大白菜”的话题里建议农产品销售转变传统模式走出逝世胡同,“7788”说自己的意见 变成了铅字就这样印在报纸上,心里可偷着乐呢。

    广西师大的大二学生西西多次化名来给互动版的话题贡献意见 和建议,从关注“电动车在桂林”、关注“盲人母亲”再到最近的“关注微笑面对严寒”,很多话题在论坛里都能看见她的发言,她建议大家为了环保重 视电动汽车、社会保障更多偏向于残疾艰苦人群。西西很低调,她经常说:不要登我的名字,我的名字不首要,首要的是有人能看见我说的话,如果这些话能对一些人有些赞助 ,就已经足够了。

    网友“0409”第一次亮相是在讨论“黑出租”的话题里,由于当时他就是一名黑出租的司机,所以只是试着在网上说了几句心里话,没想到他的发言被选用了,他是又惊又喜,说“没想到我们这种小人物也有处所说话了”。后来,“0409”虽然换了份工作,也换了个网名,不过却成为晚报互动版的“铁丝”,每期话题他都认真地贡献着自己的建议。“0409”说:“虽然我文化不高,提的建议和意见 也允许行性不高,可句句都是大实话,我信任总有人需要 听听我们小人物的大实话吧。”

    其实像这些默默地在支撑着晚报互动版的网友粉丝还有很多,我们不能一一点到,甚至我们也不能一一记得他们不时在变换的名字,但是就像他们说过的那样,他们不在乎有人知道他们,他们只在乎有没有人看到他们说过的话。这一点,我们可以保证,他们说的每一句热诚的建议,我们都是如此爱护。

    网友很有才

    互动版以网络文化为根基,每期因内容不同而特征不同,这也给网友的想象力得到释放。参与本报互动的网友来自各行各业,一些网友功底不俗,他们经历丰厚,言谈或风趣或滑稽或富于讥诮意味,常常发人深省。正是有了他们的“带头大哥”效应,激起了网友们回帖的希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和参与。

    记得本报互动第一期《谁动了烧车的念头?》里,有一些网友对烧车事件的原因发表了各自的观点。网友“小鬼仔”感觉这几名网友说得都有道理,看得出有必然的经历和经验,没有误导读者,另外,这样说也缓解了有车一族的自危感。而发表调侃语句的网友文采也了得,既表达了对烧车者行径的讥诮和憎恨,又起到了调节读者口味的作用。

    去年11月底,本报互动版针对本地物价上涨的现象与网友进行了热议。

    网友“爱丽丝”看了报道说,文中“菜奴是怎样炼成”的内容真的蛮实用 ,发帖的网友看来都是逛菜场的老手,她从中也学了几招,现在看来效果 还不错。她觉得:“网络的气力在于汇集各方资源共享,如果大家只是萦绕一个话题狂灌水,漫无边际地闲聊,这样很难引起别人的共鸣 或者参与进来。”

    前段光阴,桂林人论坛中一则驴友家属 发帖寻人的事情引来上万网友关注。一名曾参与讨论的网友“路漫漫”说,这件事情带来的社会影响和效果 之广,是网友很好地利用 了网络平台的体现。如果发帖人只是在传统媒体上发布 寻人启事,其关注度局限性很大。在论坛中,还有不少专业的户外运动 喜欢者针对事件本身分析 ,也给不熟识户外运动 的朋友上了一堂很好的入门课。同时这还给人一种感到,“原本还有这么多高手潜藏 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