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专家视点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如何把握油价新闻在网络舆论中的平衡
2011-02-08

如何把握油价消息 在网络舆论中的平衡

http://www.cjr.com.cn 中国消息 传播学评论(CJR)  2010年09月21日
滥觞: 《中国记者》 作者: 王蔚

  从2008年初起头报道油价问题以来,越来越感到 到网民对与油价相干 问题的关注所形成的舆论之热度。如何在新的媒体环境中把握油价报道的平衡性,同时施展 舆论指示 作用?

  随时关注网络舆情

  2010年4月15日,环球网、凤凰网和其它几个国内网站登出文章《国内油价上涨与网民的“恼怒 曲线”》。文章称,国家 发改委发布 从2010年4月14日起国内汽、柴油价格 每吨上调320元,“油价”再次成为“刺激网民情绪 波动的幕后推手”。通过百度指数查询,4月13、14日两天,网民对“油价”相干 的检索迅速 提升 600%以上。监测数据创造,此前三次油价上调时,网民的网页检索频率不仅同步飙升,且上涨幅度与检索飙升幅度恰好相当。

  由百度网页数据绘制的“油价关注趋势图”,被觉得 是网民的“恼怒 曲线”。此前三次油价上调分辨 在2009年6月30日、11月9日和今年4月14日,上调的幅度分辨 为每吨600元、480元、320元,这正好对应了网民检索频次的三次波峰,而且上涨幅度越大,网民的网页检索越频繁。有评论者觉得 ,从油价变更 的趋势图中读出网民的情绪 变更 是民意的体现。

  实际上,对网民关注油价的舆情报道,此前已经有过。2008年11月14日,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李舒曾经对北京艾利艾网络口碑咨询钻研 机构(简称IRI)14日发表的网民有关油价的舆情报告做过报道,报道称,11月上旬,互联网上有超过1.2万篇博客关注油价问题,对油价政策革新 的呼声也越来越高。IRI做了加权盘算 ,对新浪、搜狐、百度、天涯、猫扑、腾讯Q吧等的帖子做即时抽样分析 ,总结了网上有关油价的舆论偏向 。另外,有的传媒学者在钻研 这两年网络舆情时,也曾经把网民油价关注偏向 做成图表。

  如何“反响”网络观点

  以2010年4月14日油价上调为例,可以看出国内网民的舆论和传统媒体对网民声音的反响。搜索可见,大小不同网站在4月13日晚或14日均发出“国内汽柴油价格 14日起每吨上调320元”的消息 。一些报纸还把网上的舆论反响到版面上来。《经济观察报》“关注网民”专栏登出综述《这次油价上涨不意外》。综述里对一些网民意见 做了归纳,同时重点反响了三种网民观点。

  博客作者“义伟社评”说,油价上涨时几乎不可能有效增进 节能减排。他觉得 ,要真正做到节能减排,需建立 百姓环保意识;持续 支撑 低排量车消费 ;增加电力公交车、公用自行车等建设。网上查看他4月14日晚间上传博客,标题 实际就叫“油价上涨为节能减排只是借口”。而《经济观察报》记者则用“几乎不可能有效增进 节能减排”这个较缓和的说法作了小标题 。

  “唐棣”说,这次涨价不意外,也没有咬牙切齿。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观察报》作者转述三位网民观点时,都从对应的网民博客里挑了一句话作为标题 。第三位网民“行侠仗义”的观点,《经济观察报》选博文中提到的“不会推助通胀预期进步 ”为小标题 。“行侠仗义”说,汽柴油在CPI盘算 中所占比例很小,成品油价格 的上调对CPI的影响并不大,所以并不会助推通胀预期进步 。

  从这几篇综述中能够看出两个积极特性:第一,综述者选取了对比 理性谈问题的博主;博主具有必然知识广度,并喜爱点评国内外问题。第二,记者并没有特意选取一些相干 领域 专家、学者的博客;所选博客观点鲜明,同时可能有必然“片面性”,可能欠深入 ,但又都反响其“草根性”。

  《经济观察报》对网民观点的登载,反响出纸媒盼望 体现网络对油价涨落的舆论,如何将网络舆论“倒灌”到传统媒体;体现出纸媒编辑 的“选择”行径。

  把握平衡性施展 指示 作用

  让我们从一个网络热词“裸油价”说起。2009年6月,国内在一个月内继续两次上调成品油价格 之后,有舆论质疑国内油价“虚高”,并指出中国油价已经高于美国。对此,中石化一位权威 人士向《上海证券报》供给 了一份详尽的对照 数据,力图阐明 ,去除成品油税后,国内成品油“裸价”其实比美国低。紧接着,舆论一片哗然。

  能源领域 的专家学者也参与到争辩 中来。中金在线一位评论者说:“即使我国裸油价稍低于美国,但是我国石油行业高达20%(美国事 12%)的输送和销售成本,依然让中石化不能理直气壮。相反,这样的高成本如果与垄断巨头的高薪、高福利以及巨额的财政补贴 接洽 到一起,则更容易让人浮想联翩”。7月8日,能源经济学者林伯强对媒体表现 ,“抛出‘裸油’的概念无法掩盖 油价比美国市场高的现实。对中石油、中石化们不利的,是短缺 竞争机制导致其难以取信大众 。”与油价有关的热词,和其它风行 词一样,其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消息 事件或消息 现象。从政策层面看,2009年有两项重大政策实行 与颁布 ,一项是1月1日油价和燃油税费革新 正式实行 ,新成品油价格 形成机制出台,明确 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有把持 的间接接轨,以国际原油价格 为根基 ,加上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流动环节费用和适当 利润断定 油价。

  另一项政策是,当年5月8日,国家 发改委发布 《石油价格 管理措施 (试行)》,明确 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继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 变更 超过4%时,可相应调剂 国内汽、柴油价格 。”这项政策的颁布 意味着一种机制化运行法子 的形成,未来的油价调剂 将遵守 这一机制来运行,不会再回到人为调控阶段。

  针对发改委在2009年上半年的4次调价之举,即1次降价3次涨价,大众 对油价涨多跌少抱怨 较多:“油价为何追涨不追跌?”而国内平均油价高过美国的事实也让消费 者难以了解,“为何中国油价会高过美国?”“石油公司有没有赢取暴利?”

  萦绕这三大质疑,网民热议,并引发不同层面大讨论。我就此展开调研。调查创造,国家 发改委、企业、百姓三方面的算账法子 不同,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是造成大众 质疑的首要原因。如果政府公开油价调剂 的相干 信息,解疑释惑,则利于缓和大众 与政府及石油两大团体 的对峙 情绪 ,否则会直接影响到成品油定价革新 的长期推行。为此,我在2009年6月采写了报道《油价上涨引发争议应及时公开信息解疑释惑》,在这篇稿件中建议政府把账细算给老百姓听,让大家明确,哪些是消费 者要承担的,哪些是石油公司应获得的,哪些是国家 应征收的。这样,各方的行径将更理智,更有利于价格 革新 的进一步推动 。

  2009年7月11日,《国家 发改委回应油价六疑问》颁布 ,国家 发展和革新 委员会价格 司有关负责人回覆了“国内外成品油价格 有多大区别”“如何看待 石油石化行业的盈利”、国内油价是否“涨快跌慢”“现行价格 机制是否符合国情”等六大问题,其中对记者报道中提到的大众 三大质疑均作出了相应的解释 。自此,社会上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评论和观点逐渐平息。

  消息 传播学者觉得 ,热门 消息 事件、现象的出现,催生了网络语的出现,这些风行 语暗喻着网民繁杂 的心理感受,浓缩了公众的社会情绪 。网络风行 语的产生 ,又反过来加速了消息 事件的传播和对社会现象的探讨。

  面对网络传播带来的寻衅和时机,记者不仅有责任 钻研 和把握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和网络指示 规律,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而且在写稿时心里也需想着网上读者。因为网民就是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就是在这个变迁的时代 参与着市场、参与着革新 、参与着利益 博弈的人们。(作者是新华社上海分社经济采访部主任记者)

[发表评论]
相干 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