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公厕女孩后续 媒体关注让小嘉雯的笑容消失(图)--中国国情
2011-04-26

 

公厕女孩后续 媒体关注让小嘉雯的笑容消失(图)--中国国情

   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她简略的笑颜,重新认识了“满足” 可当越来越多的关注投注在这个可爱女孩的身上时——小嘉雯的笑,消逝了。为了接待大家,爷爷连买菜的时间都没了

  昨天下午3点40分,天色阴郁。可杭州525路下沙公交站对面的公厕却热闹非常。

  拿着报纸寻觅而来的学生,捧着日用品的热情市民,还有早就架起了长枪短炮的各路媒体,3平方米的小屋子外,人,络绎不绝。

  大家都在等一个人:本报昨天A8版的小主人公谭嘉雯,今年7岁半,一个与外公(按照当地习俗,女孩管外公叫爷爷)一起住在公厕,却以满足的笑颜沾染了许多人的小姑娘。

  离下课正好一小时,谭嘉雯涌现了,穿着校服,身体薄弱。她一蹦一跳地欢乐走来,满脸都是微博上那张被疯转的照片中熟习的笑意。

  可是当她发现,所有人的眼光都紧紧锁在她身上时——瞬间,那撩动了微博上无数人心弦的笑颜,突然消逝了。

  面对关注,小嘉雯“藏”起了笑颜

  小嘉雯可能是吓着了,她径直走到了屋子里,似乎有些害怕屋外关注的眼光与讯问。

  对她来说,只有坐在床上的爷爷能让她认为熟习。她熟练地坐上床,那里铺着一床棉被和一个绒毛玩具。旁边的椅子上放着一只锅子,里面还盛着吃剩的粥。

  小嘉雯放下书包,把作业本一样样地拿出来,转过火跟爷爷轻声细语地交谈着。小嘉雯的书包图案是粉色的美羊羊。“这只书包是她妈妈在她上一年级的时候买给她的。”谭大伯边说,边翻找着她的文具,“铅笔盒没有,这些笔都是她自己买的。我每天早上会给她三块钱买早餐,她有时候就省下来,买文具。”

  聊了一会儿,她下床拿起床下的小凳子和作业本,来到公厕外的人行道上。这里放着一张破损的旧椅子,海绵从红色的坐垫下露了出来。小嘉雯整理了椅子上的报纸,没有发现那上面正登着她的照片。

  她写得很认真,丝毫没有被周围嘈杂的环境所影响。哪怕是记者与她交换时,她仍低着头,边写作业,边答复,只是速度放慢了些。

  镜头一直在疏导孩子能再绽放一次笑颜,可小嘉雯却怎么也笑不出来。面对着生疏的话筒,她变得很紧张,“头发是我自己扎的,衣服爷爷洗,有时候我自己也洗。”

  只有当记者问起爸爸妈妈,小嘉雯紧张的表情才有了变更,语气中带着怀念:“想。我很想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弟弟一起在老家生活。有时候就只能跟他们打打电话。”

  问起小嘉雯,是否知道许多人被她的笑颜激动,她茫然地摇着头,看向身边的爷爷。“经常有学生过来,跟我们聊聊天。这几天特殊多。”谭大伯替小嘉雯给这个问题画了个句号。

  记者前天留在桌上的200元,分文未动

  昨天,谭大伯的小屋子来过不少客人。“上午,有个民政局的人,过来问我,是不是没钱买车票回家。我说我有工作的,不是没钱回家。他就走了。”

  中午,有个老师买了一包花卷,送给小家伙吃。下午,谭大伯的工作单位送来了一个水果篮。谭大伯看着篮子里的水果说:“我们水果吃得少,里面有些水果,小家伙看都没看到过。”

  “薄暮,有个30岁左右的男的,开着好像叫宝马的车过来看我们,和小家伙合影,走的时候给了我500元。我说不要,他说‘大伯,没关系,我很有钱。’”

  这期间还有一拨一拨的学生和媒体。谭大伯接待了一天,“今天一点菜都没了,只有剩下来的一点点粥,5点以后,我想出去买点青菜,但人这么多,我哪里走得开,所以只能光喝粥,再吃点老师送来的花卷。”

  谭大伯的电视机柜子边还放着200元,这是本报记者第一次去他家留下的,昨天依然分文未动搁着。“怎么说呢,我认为我们现在生活还可以。”谭大伯想了想,淡淡地说了一句,“早上我会给她钱买早餐,中午她在学校吃,就晚上回来吃一顿,这顿一个菜就够了,大多时候买大白菜吃,小家伙爱吃素,当然肉也爱好。”

  班主任眼中的“小嘉雯”,是个不让人费心的孩子

  小嘉雯每天要坐一个小时的车去余杭武术学校上学。班主任郭老师告知记者,嘉雯在班上属于那类不用她费心的孩子,“她数学成就在班中属于中上,语文成就中等,但她很居心。”

  在老师眼里,她的性情很外向,和所有女生都玩得来。让班主任印象最深入的是一件小事:“有一次,我发现她交上来的作业没做完,就批驳了她,没想到,她还会写信给我,跟我交换,信里她说以后不会这样粗心了。”

  “在我们班上,像她这样住房条件差的倒很多,但跟她这样生活学习条件都不好的很少。其他同学上学放学都是校车接送的,她住的地方没有校车,她就一个人坐很久的公交车上学、回家。”

  记者手记

  该说感激的应当是我们

  “你想过那种穿得好、吃得好的生活吗?”

  “我现在就是在过这种生活啊!”

  这是小嘉雯在前天与本报记者的一句对话。那稚嫩的童音仍在耳边缭绕,可本报官方微博上这句对话却已被默默转发了五万多次。

  有网络媒体专门开了专题,有网友专门从外地赶去了下沙,有人打进96068热线说要帮忙……让这条微博沸腾的是微笑的力气,就像网友“antedigua”说的一样:即便做好了蒙受温馨激动的画面的筹备,还是被这张爽朗的笑容触动了心坎。

  有人说,该说谢谢的不是小嘉雯,应当是我们。因为她简略的笑颜,让我们重新回想起满足这个词的原意。

  可记者也觉得了不安,采访中,爷爷不止一次地婉拒了辅助,“我有工作,我可以赡养小家伙”。但仍然有人好心肠劝解:“不要紧,我很有钱。”

  正是这种成人式的“善意”让小嘉雯不知所措地收起了笑颜。其实,激动我们每一个人的是小嘉雯笑颜中的满足,却并不是她贫寒的生活,而她自己也并不以为自己过得很苦。

  她说:“我们班里还有20多个人都很穷。”可郭老师听了后说,实际情形并不是那样。小嘉雯并不能懂得成人眼里的“充裕”和“贫穷”。

  我们不愿望簇拥而来的关怀到头来却击碎了孩子纯粹的笑容。要知道孩子的想法远比我们想得简略,我们认为买昂贵的玩具能赢得孩子的欢心,但有时候一张白纸就代表了梦想。

  小嘉雯须要的不是同情,更不是过多的物质给予。比起这些,她更须要一个有父母在身边的完全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