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科技奖励制度引学界质疑 专家称评价过于物化--中国国情
2011-06-14

【本文导读】 面对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的新需求,我国科技评价体系能否跟上科技创新模式的发展变更?目前的科技评价和科技嘉奖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与科技发展相适应?
  今年2月1日,科技部发布了“关于撤销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症结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国家科学技术提高奖二等奖的决定”,一时舆论哗然。 [去搜狐教育微博看看]

  >>>相干新闻   国家科技嘉奖过程

      据科技部相干部门不完整统计,当时的媒体就此发布的消息有2万多条。引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也使人们对国家科技嘉奖,甚至对国家科技嘉奖制度的议论和质疑之声不断。

  国家为什么要设奖?现在的评价体系是否科学?科技嘉奖是否助长了科技界的急躁之风?今春全国两会期间,2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减少科技嘉奖数量,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净化科研学术风尚》,这成为两会上科技界热烈讨议的话题之一,也使这一广受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再度升温至今。


  嘉奖制度利弊之争

  国家究竟要不要设立国家科技奖?一直以来就有不同的声音,对这个问题的争议也由来已久。

  “科技嘉奖制度是和全部体制相干的,争辩了不止十几年。为什么争辩不下去了?因为这个问题很难从理论上说清晰。”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性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新日前接收《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坦言,“嘉奖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完整不适合现在的这种体制。”

  王志新解释说,“计划经济下,也许它起些作用,在市场经济下,它只会越改越乱,没有方法改好。从计划经济角度讲,我们是全盘学习苏联的体制,它有一系列嘉奖,但市场经济国家几乎没有国家嘉奖,有也是很少很少,基本上都是民间设奖的。从执政者的角度讲,国家设奖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民间设奖是从学术上嘉奖社会精英,设奖的目标显著不同。当时执政者是想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力层面上嘉奖一些人(比如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华罗庚等人),这是国家设奖的目标,所以我说国家奖是从计划体制延续下来的,但那时计划体制不会涌现太多问题,因为当时的社会比较简略,管理比较死,没有这么多的可能性。”

  王志新以为,搞研究“真正的动力不在设奖,比如运用研究,它的动力是市场需求,它是靠市场、靠竞争,研究不会因为你设不设奖而做得好与不好,研究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它是不可能通过设奖而勉励而得到进步的。比如搞基础研究,一是要有兴致,二是要造就人才。研究是水到渠成的事,要脚踏实地,不可能为了得诺贝尔奖而去搞研究。”王志新强调,“搞科研不能靠奖来调动积极性,但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立的国家奖恰恰就是这个目标。”

  在王志新看来,在当下,撤消国家奖不会影响科研教学和生产,“撤消这个奖项会怎么样?不会怎么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这个社会不会影响什么,而改却很难。”他以为,之所以对是否撤消国家嘉奖有争议,是因为“一部分人以为嘉奖已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而一部分人还想借此获得一些额外的东西”。他所指的这些“额外的东西”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含诸如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得到相干部门的承认等等非物质层面的。他以为,这已违反了设奖的初衷。

  针对王志新的意见,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以为,“(这个观点)有必定的道理,但我认为国家嘉奖的导向作用还是要有,不能一‘取’了之,况且国家嘉奖制度是依法树立的。”

  据这位专家介绍,《共同纲领》第43条就曾明确规定,“尽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嘉奖科学的发现和创造,普及科学知识。”1954年我国正式把“嘉奖科学的发现和创造,普及科学知识”写入第一部宪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几年间,国务院陆续修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嘉奖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嘉奖条例》。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提高法》第八章“科学技术嘉奖”中明确规定:“国家树立科学技术嘉奖制度,对于在科学技术提高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公民、组织,给予嘉奖”,又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科技嘉奖的法律位置,推进了国家科技嘉奖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我们要树立法制化国家,首先就要依法办事。另外,一项制度的树立总是有其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而随着环境的变更,制度也须要不断健全和完美,或者被更科学的制度所代替。但现有条件下,完整撤消国家奖项似乎不太现实。”

  曾担任过多届全军科技奖评审专家、现任中国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的尹卓少将,在接收本刊采访时也坦白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以为,“科技嘉奖有存在的必要,对科技嘉奖要作历史性的评价。”他强调说,“这一体制机制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提振科技人员的信念、科技位置的不断晋升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但任何机制都有从生到死的进程,科技嘉奖也是这样,不是说机制已经堕落,而是已经过了30年,现在已经开端到了死亡期了。现在我们提出树立创新型国家,30年前的科技评价、嘉奖机制已经在束缚我们树立创新型国家,制约了科技事业的发展。这就好比一个大人穿了一件孩提时的衣服。并不是说我们当初设计的这个机制是错误的,但现在我们须要一个新的科技评价机制和嘉奖机制。所以嘉奖机制还要有,这是个导引性的,让全国人民不要忘却科技对生产力作出的贡献。”

  尹卓以为,“嘉奖机制是评价体系中最突出的部分,实际上对科技工作起了一个指挥棒的作用,起了一个战略引导的作用。之所以现在被普遍关注,就是它的引导作用。”在他看来,“科技嘉奖这个评价体系过于量化和物化。全部科技评价体系,从上到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链,形成了‘癌变’。如果再不处置,我们下一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必定会被这个东西给抹杀,影响非常之大、非常之深远。”所以,国家奖如何定位、嘉奖的目标是什么、奖什么、如何奖?这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

  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教授以为,“科技嘉奖作为鼓励创新的一个重要手腕,对我国科技发展起到了鼓励加油的作用。”

  他以为,嘉奖应当促成获奖者精力升华,不要成为拜金主义者。一方面让被嘉奖者觉得物质的抚慰,另一方面则是鼓励获奖者继续创新,为社会做更多更重要的贡献。只有这样,才干产生“辐射效应”,勉励和带动更多的有志者战胜艰苦去搞创新。也只有这样,嘉奖工作的价值才干得到社会的认可。“愿望国家科技嘉奖工作坚定不移地把握正确的嘉奖方向,并能影响其他各种各样的嘉奖回归到鼓励精力升华,鼓励发明性上来,在社会风尚方面起到建立正气的作用。”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