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2011年上海高考参考人数创下近年新低--中国国情网
2011-06-14

  2011年的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是全国高校自主招生提拔录取实施三大阵营“联考”后的第一次高考,也是上海近年来接受外地生源考生最多的一次高考。

  记者在上海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采访中发现,与过去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同,今年的高考悄然出现三重新变更:一是参考人数创下近年新低,高校面临“求生(源)”挑战;二是升学路径多元化,接收高等教育的主要途径从高考“独木桥”向多渠道过渡;三是高等教育普及化使得进名校的竞争越发剧烈,优质资源的稀缺牵动着考生和家长的敏感神经。


  考生人数降低,高校面临“求生源”挑战

  记者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了解到,上海约有61170名考生报考了2011年全国高考,人数与往年相比呈显著降低趋势。数据显示,上海市2008年秋季高考的报考人数为9.93万人,2009年降低为7.5万人,2010年为6.6万人。

  “这种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全国许多地区发生,我们预计明年的报考人数和今年差不多,然后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直到2016年开端才会逐步回升。”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说,人口的自然变更是生源减少的重要因素,而教育部门在得到人口部门的预测信息后,已经进行了调整,录取率与去年持平,一些高校的招生计划相对向外省市学生倾斜。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表现,生源减少将给录取院校带来不少挑战,首先影响的是高职高专和民办独立院校。特殊是没有特色、对学生的造就长期不上层次、就业及教学质量不高的高职高专会感受到招生的压力。但是对学校来说,这也是一个机会期,学生减少使得教学资源相对聚集,有利于抓内涵、抓质量建设。

  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近年来学校将本科生的招生人数每年缩减100人左右,研究生也调整构造、掌握人数,而教师和学校投入每年都略有增长,师生比逐年减少。“下降招生人数一方面是呼应生源减少的情形,一方面也是进步办学质量的必须。高等教育不是以造就人的数量取胜的,必需将有限的资源聚焦到真正的人才上。”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说。


  升学路径多样化让高考“降温”

  2011年高考前,除了上海部分高校自主招生的传统项目,如“复旦水平测试”(俗称“千分考”)外,清华、上海交大、人大等7校联合举行的“高水平大学自主提拔学业才能测试”(简称AAA测试),北大、复旦、港大等13校组织的“综合性大学自主提拔录取联合考试”,同济、北理工、哈工大等9所“卓著人才造就合作高校”联合自主提拔录取学业才能测试等,吹响了2011年高校自主提拔录取“联考”的集结号。这些高校的联合自主招生提拔,使得不少考生在参加2011年高考前,已经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加分或“预录取”。

  “我们一个班40多名学生,有20多名已经获得了复旦和上海交大的预录取资历,只要此次高考达到上海的一本线,被这些学校录取就应当没什么问题,所以感到还是比较轻松吧。除了依照学校安排的温习要求筹备一下之外,也没有闭关特训或者参加什么辅导班。”在上海第五十四中学考点,来自上海中学的考生顾舟弢告知记者。

  对于高考与前程的思量,不少考生也更加趋于理性。来自上海市杨浦区的考生施自强虽然之前报名参加2011年秋季高考,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弃考,转而选择入读职业院校的路线。他告知记者,近年来大学学费不断进步,虽然有助学金、奖学金等一系列举措,但还是会对贫困的家庭造成不小的负担。另一方面,对于成就平平的他而言,选择自己感兴致的专业就读职业院校,对就业辅助会更大。“上海中高职贯通、三校生报考本科院校的举措都比较有力,另辟蹊径或允许以给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余地。”

  上海高中毕业生选择放弃高考,直接申请海外高校入读,也成为生源减少的因素之一。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留学一条龙”服务逐渐走向成熟。“以前认为高考是决定孩子未来前程命运的重要节点,现在观念不同了,接收高等教育的目的可以换一条跑道实现,有条件、有机遇的话,可以选择让孩子到国外接收本科教育。”从事媒体工作的考生家长杨湘红说。


  “裸考”生录取份额缩减 名校竞争越发剧烈

  尽管在考前,家长与考生的情感大多比较镇静和淡定,但当考生进入考场后,记者看到不少家长的脸上吐露出紧张和担心。随同着我国高等教育民众化水平不断进步,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普及化的过渡中,进名校、上重点的竞争愈发剧烈。特殊对“裸考”生(即无任何加分,仅凭考试成就报考高一级院校的学生)而言,高考成为他们进入心仪的学校、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一搏。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考生杜海波的父亲为记者算了一笔账:2011年上海本地名校在之前的自主招生提拔录取中,已经肯定了大部分招生名额。“以复旦为例,今年总共招生2800余人,在‘千分考’中已经预录取了苏浙沪三地的考生700余人,除去其他有高考加分的学生、特招生等名额,真正‘裸考’录取的学生不足1000人。”

  优质资源的稀缺一直牵动着考生和家长敏感的神经。2011年国内著名高校三大“联盟”的自主招生测试,使得获取高考加分和“预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多于往年;相对而言,高考“裸考”生所拥有的名校录取份额便相应缩减,而来自二、三线城市的“裸考”生若想进入名校,愿望似乎更加渺茫。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考生李唯路便是典范的高考“裸考”生。 “其实孩子的成就还是不错的,他愿望通过高考来选择比较好的学校和感兴致的专业,作为家长我们非常支撑,就是担忧这样竞争会非常剧烈。”李唯路的母亲在接收采访时表现。


  对此,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表现,2011年高考考生和家长进名校、争取优质资源的压力更大,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小学开端的应试教育压力;二是留大城市的打分情形和社会对文凭的认可等。他表现,学生和家长容易陷入报考名校的误区。其实,“对专业的爱好、对行业的了解和对自身的适合,这些因素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一所学校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