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一样院士 两种滋味:中美院士选举对比--中国国情手册
2011-06-15

  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随着5月23日有效候选人名单的公布,拉开了序幕。

  在地学部的名单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再度跻身其中。两年前,他首次通过单位推举成为中科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但未能进入下一轮。

  相比之下,2010年4月28日,他正在辽宁朝阳野外考察,“意外”得知了自己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消息。“我完整没有思想筹备,”周忠和对中国青年报说,“当选后我才知道,自己原来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提名过候选人。”他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12位当选外籍院士的中国大陆科学家。

  “很多科学家并不清晰院士增选的流程到底是怎样的,其实这并不是有意为之,”现任《科学》杂志主编、前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特表现,“选举的环节确切变得越来越庞杂,这种庞杂度也反应了学术界的一个共识:不能让任何个人或者小团体对选举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中国院士选举可能是世界上审查最严厉、情势最民主同时成本最昂贵的院士选举

  和周忠和一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常孙阳得知自己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消息时,“感到自己被惊喜砸晕了,因为我压根儿不知道自己被提名这回事。”

  “我当时正沉浸在一道数学命题里。”2009年,她在后哥特式建筑的办公室里接到了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数学专业委员会主席的电话。对方说:“欢迎你成为我们的一分子。”

  能够荣获美国科学家的最高声誉之一,常孙阳的喜悦并不夸大。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与兄弟机构美国国家工程院和医学研究所以及三者的常设运行部门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构成了“三院一会”的国家研究院体系。截至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共有2113名院士,418名外籍院士,其中将近200人荣获诺贝尔奖。

  不同于中科院,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都会增选院士。选举进程首先从提名候选人开端。2005年,阿尔伯特在《通向院士之路》一文中解释说,正式提名只能由院士提交,提名资料包含候选人的简历、一份250字左右的概述候选人学术造诣的说明也就是当选理由以及数量不超过12篇的代表性论文和著作。

  “是谁推举的我,我丝毫不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研究员李爱珍说。2007年,她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声誉的中国女科学家。

  这恰恰反应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选举流程的特点,信息透明仅限于院士评委团体内,对外界则保密得严丝合缝,蒙在鼓里的反而是最后的当选者。

  当时,这位71岁的老太太已经是第四次参加中科院院士增选。她这样描写自己2007年第一轮评审就被淘汰的经历:“有7位院士持续三次增选都实名推举了我,我想他们的压力确定非常大。总让他们绝望,我觉得非常愧疚。每年增选时,我都不敢面对这些院士。”

  李爱珍不是孤例,200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袁隆平,三次申报中科院学部委员未果。直到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后,他第二年才当选工程院院士。

  公布有效候选人名单是中国院士增选的序曲。中科院选学部委员始于1955年,并于1991年确立了两年一度的学部委员(1993年后改称院士)增选。目前,中科院有院士709人,外籍院士56人。

  被肯定为有效候选人后,今年的这314名有效候选人还将历经半年的角逐,先后成为初步候选人和正式候选人,在多轮差额无记名投票后,在单数年的12月公布名单。

  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也新增了在候选人“单位内网公布”的环节。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对媒体表现,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增选质量。“还应当进一步扩展公布范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顾海兵建言,“公开才干透明。”

  一边力求公开,一边要求保密,中美院士评选之间的差别,还体现在“自动”和“被动”间。依照《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行细则》的规定,“院士必需独立推举候选人,防止被动推举。”独立性被重复强调,“不受情绪影响、不为利益驱动,抵制被动推举,精确把握院士尺度和条件,并要相应地承担推举义务”。

  推举对象也须要严加审查。2011年工程院院士增选,首次明确对涌现问题的候选人将由“倡议自律”变为“直接处分”。候选人一旦被发现有“资料严重不实、弄虚作假”和“通过不正当方法进行活动”等问题,将面临“终止评审与选举、撤消下一次提名的资历”和“处置结果经该院常务会议审定后会被列入诚信记载”的“严格处分”。

  “中国院士选举可能是世界上审查最严厉、情势最民主同时成本也最昂贵的院士选举。”香港大学医学院金冬雁副教授评论说,“由于审查制度的严厉,造成锱铢必较并纠缠于一时难于理清的细节,结果常常抹杀了真正有棱角有锋芒的人才。”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