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专家视点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56年匈牙利骚乱的中国意见 邓小平:先要稳住政权
2011-02-08

核心提示 :中方的说法完整 相反,以师哲的回顾最为详细:10月30日上午,苏方将米高扬关于匈牙利局面 恶化的报告送给刘少奇看。由于一直不太领会 匈牙利的情况 ,中共代表团看了这个报告后深感意外,整整讨论了一天。经钻研 提出了两种措施 ,一是苏军撤出布达佩斯,二是苏军采纳镇压举动 。由于两种措施 各有利弊,大家讨论了一天也没有效果 。因此,晚上刘少奇打电话请示毛泽。毛泽表现 ,可以把两种措施 都向苏联提出,跟他们商量 。毛偏向 于进行镇压,但觉得最好等反革命多裸露 一些,在国民 看得更明确的时候再举动 为好。

当晚,应中共代表团请求 ,中苏指示 人举办 了紧急 会议。刘少奇在发言时明确 表现 ,对匈牙利的局面 是不是还有抢救 的时机 ,不要就这样放弃 了,放弃 了可能要犯差错 。邓小平更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先要控制 住政权,不让政权落入敌人手里。苏军部队 该当 回到布达佩斯,坚决掩护国民 政权。中共的意见 很明确,匈牙利的问题不同于波兰问题,已经具有反革命的性质了,必须 想措施 加以抢救 。但赫鲁晓夫表现 非常尴尬 ,他说,出兵就意味着要对匈牙利执行全面占有 ,那样我们就变成驯服 者了。我们已经考虑 过,大家都觉得 这样很不利,因此一致主见让步 。鉴于苏方已有一致意见 ,中共代表团不好再说什么了。第二天(31日)晚上,刘少奇接到苏方电话,请求 代表团成员提前一个小时达到 飞机场,同苏方再度谈判 。赫鲁晓夫一见面 就奉告 刘少奇,经过主席团一整天的讨论,又有了新的抉择 ,筹办在匈牙利采纳进攻的方针。刘少奇表现 赞许,又提出苏联出兵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有匈牙利政府的邀请,二是要得到匈牙利群众的拥护 。

1956年匈牙利骚乱 (材料 图)

本文滥觞:《同舟共进》2011年第1期,作者:沈志华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原题:《1956:波匈事件的“中国因素”》

1956年10月爆发的震荡 世界的波兰危机和匈牙利危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的变更 ,产生 了深入 影响,对1956~1957年中国社会发展道路 的突然转轨,在很大程度 上也起了抉择 性的作用。

1990年代初以来,有关波匈事件的各国档案文献相继解密和开放(感谢 波兰华沙大学扬·罗文斯基教授为笔者供给 了波兰档案颁布 的情况 ),并不断被收拾 、颁布 于世。可以说,过去被觉得 是一桩历史谜案的波匈事件,就其本身的发展历程,以及波兰、匈牙利、苏联乃至西方大国的政策变更 而言,除个别细节外,现在已根基上水落石出,本相 大白了。(本文所据材料 ,首要是俄国、波兰和匈牙利的档案文献,至于中国方面的参考材料 ,大宗的只能是包孕回顾录和采访录在内的口述史料,以及当时公开的和内部的消息 报道——笔者注)

斯大林的分工:苏联负责欧洲,中国负责亚洲

从性质上讲,这两次事件是同时爆发在东欧地区 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的危机,是苏联与东欧国家 关系的危机,又是苏联以社会主义阵营领袖身份予以处理 的问题。显然,这是在欧洲地区 产生 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问题。那么,中国因素在这里是如何体现的呢?

从战后到危机前十余年的光阴 里,苏联与东欧的关系有一个繁杂 而波折 的变更 历程 。到1952年10月苏共十九大召开的时候,东欧各执政党已经完整 屈服 莫斯科,苏联与东欧的关系也起头进入冷冻状态 。斯大林死后,情况 逐渐产生 了变更 。东欧各国对苏联在本国代理人的不满日益强烈地表现 出来,特别 是苏共二十大公开批评 斯大林后,党内反对派的气力 起头不断积累 ,公众的反抗 情绪 也直接指向莫斯科。随着舆论开放和政治解冻,请求 本国“斯大林分子”下台的呼声越来越高。这种状态 在波兰和匈牙利尤为突出,尽管两国有着明显 的差别 。

苏共二十大后,波兰舆论提出了追查枪杀波兰军官的卡廷案件、重新评价1944年华沙起义和苏联在波兰大宗驻军与波兰主权的关系等问题。苏联外交官报告说,波兰的报刊有一种“差错 地怂恿修正 主义和反苏情绪 的打算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另一方面,革新 派在波兰党内逐渐崛起 ,一致呼吁过去受到批评 的哥穆尔卡出山。而6月底爆发的波兹南工人罢工事件进一步给革新 注入了新的生机 ,有力地推动 波兰走向独立的发展道路 。由于波兰党内革新 派气力 强大,又得到全国公众的一致拥护 ,莫斯科虽心急如焚,却感觉 无从下手。

显然,苏东关系的紧张状态 在客观上需要 外界的调节,那么中国事 否具有参与处理 危机的条件呢?对东欧诸国,毛泽东很早就产生 了兴趣 。不过斯大林在世时,对中苏两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的责任 是有明确 分工的——苏联负责欧洲,中国负责亚洲。苏共二十大以后,中国越来越引起东欧的注意。在波兰各界讨论苏共二十大提出的诸问题时,不少人表现 :当今世界上最有权威 的共产主义理论家毛泽东尚未对此发表意见 ,需要 听一听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见解 才干 令人佩服 。人们在争辩 不休时往往说:等着听毛泽东的见解 吧!(《内部参考》第1817期,1956年3月5日)此时,不仅东欧各国仰望着北京,莫斯科也起头指望得到中共的赞助 。

自赫鲁晓夫执政后,中苏关系进入了蜜月期,这种状态 一直继续 到1958年上半年。(参见笔者在《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一书中的相干 论述 )尽管赫鲁晓夫的有些做法令毛泽东担心 ,但丝毫没有影响中苏之间的友爱 合作关系。恰恰相反,赫鲁晓夫勇猛地批评 斯大林,搬掉了长期以来压在中共头上的“盖子”,正是毛泽东求之不得的。总体说来,苏共二十大的方针与中共八大路线是一致的。莫斯科越来越器重 中共的意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赫鲁晓夫回顾说,在波匈事件的危急关头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同兄弟的中国共产党协商”。(《赫鲁晓夫回顾录》,张岱云等译,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