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教育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传承“五四”精神不仅仅是高校的事--中国国情
2011-05-04

  眼下的大学生,有多少人知道“五四”青年节的来历?青年节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如何?

  绝大多数知道来历但没什么印象

  “知道‘五四’青年节的来历吗?”

  “‘五四’青年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通过电子邮件,记者把提问发给了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的15名学子及5名在美国、英国留学的“80后”、“90后”。

  对于第一个问题,20位接收调查的学子,有17位表现知道,占绝大多数;有3位表现不知道或不太清晰,其中一位坦言“老师介绍过,可是忘却了,书本上的也没有背。”

  对于第二个问题,东南大学女生张学莉说,“五四”青年节留给她最深的印象是“宣传爱国主义”。同为东大学子的卜同学表现:“多年前的那个‘五四’,一群满腔热忱的爱国青年为了他们的理想而战!”在英国伦敦留学的“80后”陈剑春回应:“当时的青年为国家、社会、文化思考的勇气。”

  12位同学表现没有印象或没有特殊印象,3位同学对青年节最深的印象竟然是“没有放假”、“曾经是提高的象征,现在只剩下青年教师的半天假期,感到像被社会遗忘了”。

  “对‘五四’青年节重视吗?为什么?”

  东南大学交通专业的张洋同学的意见是:“没有‘五四’就没有新中国。”信息工程专业的祁磊同学表现:“‘五四’代表了一种精力,大学生应当了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的陈同学也有相似共识:“五四”代表了一种时期使命感。

  有12人表现不重视或不太重视。即将赴美读书的王文夫同学说,不重视是因为“并未从既往经历的‘五四’活动中学到什么”。南京某高校苏民华说,关注不多是因为对“五四”青年节宣传太少。南京理工大学的白同学对青年节“一般重视”,原因是“没有特殊强调”。

  校园里缺乏应有的“节日气氛”

  “五四”青年节,为何在当今的大学生中缺乏应有的份量?

  “五四”前夕,记者实地探访南京几所著名高校发现,校园内到处张贴着的海报上,不是“招聘信息”,就是“校园十大歌手”之类的告示,鲜见关于“五四”青年节的内容。“你知道‘五四’期间学校有什么活动吗?”记者随机讯问了10名大学生,竟然有7个说不知道。

  苏州大学历史系学生张娟告知记者,虽然知道青年节的来历,但好像全社会对这个节日都不是很看重,纪念活动太少,“青年节在我们的记忆里仅仅是‘五四’运动的代名词,而那个时期的青年精力却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

  为传承“五四”运动光彩传统,1949年12月,国家正式肯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2008年4月,经国务院法制办赞成,3亿多14至28周岁的青年,每年5月4日放假半天。对此,很多大学生表现“从来没听说过”。

  “根本不知道‘五四’还能放假,所以这个节日对我来说没什么特殊的,还是照常上课。”南京大学研二学生陈丰丰说,自己没有真正过过一次青年节,“感到这个节日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小陈告知记者,今年“五四”会有领导来做报告,但只是每个党支部派个代表参加,普通学生很难感受到青年节的气氛。

  多方给力助推“五四”精力传承

  “五四”精力应当怎样在大学生中传承?

  “大学生与青年节渐行渐远的背后,折射的是当今知识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力的淡薄,值得相干各方反思和看重。”省社科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李宁宁等指出,“五四”青年节不仅欠缺有份量的活动,而且相干活动的内容和情势也比较单一,对青年学子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种状态很须要转变。

  在大学生中传承“五四”精力,高校负有重要义务。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李明以为,大学须要一个以青年为重心的节日,进行心灵的洗涤和思想激发,“五四”青年节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高校订此应予以足够的看重,在“五四”前后多组织一些能够让大学生入脑入心的活动,让他们深入体会“五四”精力的内涵,从中汲取营养。

  李宁宁以为,营造“五四”节日气氛,相干各方都要负起义务,比如影视界应当多拍一些关于“五四”的作品,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学生要自觉晋升对国家民族的义务感,“多方给力,才干助推‘五四’精力在青年中传承。”

  “青年节应当变成青年人的学习日、感悟日、公益日。”南京理工大学运用化学专业学生唐海丽以为,应当提倡大学生们利用青年节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比如去献血、做半天志愿者。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