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卫生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糖尿病防治科学饮食最关键 多肉少饭不科学--中国国情网
2011-05-04

  一提起糖尿病[TangNiaoBing],不少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吃东西需“忌口”。饮食[YinShi]疗法是治疗糖尿病[TangNiaoBing]最基本的治疗手段,饮食[YinShi]治疗的目的就是维持病人正常体重和营养状况。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煜告诉记者,糖尿病[TangNiaoBing]患者的膳食必须计算食用量,一切食物[ShiWu]在烹调前应该计算好数量,或者称好重量,严格按照医生规定的食物[ShiWu]量进餐,不经医嘱不能随意增减。

  王煜解释,在体力劳动突然增加或者出现低血糖时,可以酌情增加。应适当限制每天食物[ShiWu]的总热量,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60%至65%,多吃杂谷和豆类食物[ShiWu],增加膳食纤维,避免精制食品。本期特色专科,我们就邀请到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煜详细讲解糖尿病[TangNiaoBing]患者该如何进行科学饮食[YinShi]的问题。

  特色专科知识:什么是糖尿病[TangNiaoBing]

  糖尿病[TangNiaoBing]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是终生性疾病。由人体内胰腺分泌胰岛素缺乏,或因胰岛素功能失调所至。这种功能失调导致血中葡萄糖浓度增高,从而危及体内诸多系统,特别对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影响最大。

  王煜提醒,即使人的血糖完全正常的,如果具备一些高危因素,我们也得要注意预防糖尿病[TangNiaoBing]。 “更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肥胖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TangNiaoBing],同时有家族史的人也是高发人群,因此更要引起注意。”

  除了上述两种传统的高危因素,王煜还提醒,以下人群也应随时引起足够重视:1、高血压、高血脂及早发冠心病者,经大量研究证实,三者均为糖尿病[TangNiaoBing]的独立危险因素;2、以往有妊娠血糖增高或巨大儿生育史,有多次流产者;3、年龄40岁以上者。因为国内外资料都表明40岁以上中老年糖尿病[TangNiaoBing]患病率较年青人显著增高;4、饮酒过多者。

  关于糖尿病[TangNiaoBing]的防治措施,王煜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防止和纠正肥胖,应避免高脂肪饮食[YinShi],饮食[YinShi]要保证合理体重及工作、 生活的需要。食物[ShiWu]成分合理,碳水化合物以非精制、富含可溶性维生素为好。同时应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体质,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

  “良好的饮食[YinShi]结构和方式是预防治疗糖尿病[TangNiaoBing]的关键因素。”王煜说。

  特色专科资料:糖尿病[TangNiaoBing]患者如何科学饮食[YinShi]

  1、菜肴少油少盐 糖尿病[TangNiaoBing]人应选少油少盐的清淡食品,菜肴烹调多用蒸、煮、凉拌、涮、炖、卤等方式。烹调宜用植物油,尽量减少赴宴。在赴宴时也要尽量按照平时在家吃饭时的量和食物[ShiWu]间的搭配来选择饭菜。

  2、“多吃肉、少吃饭”并不科学 有人认为肉是蛋白质,饭才是糖,因此,多吃肉不会引起血糖升高。其实不然,肉到体内也能转变成糖和提供脂肪。糖尿病[TangNiaoBing]患者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小于200毫克,要限制动物性脂肪及含饱和脂肪酸高的脂肪摄入,少吃油煎、炸食物[ShiWu]及猪、鸡、鸭、腰花、肝、肾等动物内脏类食物[ShiWu]。

  3、进餐定时定量 注意进食规律,一日至少进食三餐,而且要定时、定量,两餐之间要间隔4—5小时。注射胰岛素的病人或易出现低血糖的病人还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加餐2—3次,可从三次正餐中拿出一部分食品留做加餐用,这是防止低血糖行之有效的措施。

  4、无糖糕点也要控制 虽然无糖糕点不含蔗糖,但糕点是淀粉做的,同样会产生热量,故不能随便多吃。

  5、多食用粗粮 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55%—60%左右。日常饮食[YinShi]中,糖尿病[TangNiaoBing]患者宜多选用复合碳水化合物和粗粮,尤其富含高纤维的蔬菜、豆类、全谷物等。对于糖尿病[TangNiaoBing]患者来说,单糖类的摄入要严格限制,如蔗糖、麦芽糖、葡萄糖等以及含这些糖类较多的食品。为了改善口味,糖尿病[TangNiaoBing]病人宜选用不产生热量的甜味剂,如木糖醇。(记者 付启 王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