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行业 > 卫生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专家称融入群体可获安全感 入乡随俗是能力表现--中国国情
2012-05-19

  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听到自己的乡音。然而,在不同群体、不同情境中,方言[FangYan]却带给人们迥然不同的感受。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普通话[PuTongHua]的掌握程度似乎和一个[YiGe]人的受教育程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方言[FangYan]常常让人感到“没文化”。当你漫步在不同的城市中,你会听到各种不同版本的普通话[PuTongHua],这些夹杂着方音和地方语言习惯的普通话[PuTongHua],被人们戏称为“川普(四川普通话[PuTongHua])”、“兰普(兰州普通话[PuTongHua])”等。作为受教育的标志,普通话[PuTongHua]正在挤压着方言[FangYan]的生存空间,在故土如此,离别家乡更是如此。

  我喜欢模仿各地方言[FangYan],每每遇到外地朋友,都希望学习一点。有人对我很热情,侃侃而谈乡音乡情;也有人扭捏推辞,声称自己从不会说家乡话。对于后者,我常常怀疑,一个[YiGe]在家乡生长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人,怎能不会讲家乡话呢?

  这种现象常发生在那些家乡地处经济文化落后地区的人身上,显然,这种推辞的背后,隐藏着某种文化上的自卑。相反,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对方言[FangYan]则持有另一种态度。例如上海,本地人之间的交谈很少使用普通话[PuTongHua],外地迁入的移民也以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为荣。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内地主持人操着一口浓重的港台版普通话[PuTongHua],与其说他们在讲普通话[PuTongHua],不如说他们更希望泄露出港台腔。假如“外语”也被视为一种方言[FangYan],我们偶尔可以看到一个[YiGe]语言中不断掺杂着英语的人,常常会说:“这个意思我不知道用汉语该如何表达。”

  所以说,有人通过摆脱乡音来摆脱落后的经济文化内涵,也有人希望通过拥有方言[FangYan]来占有某种文化上的优越感。方言[FangYan]的使用除了文化因素外,更凸显着一个[YiGe]人对自身价值的建立依据。当一个[YiGe]人的价值体验更多建立在自己内部时,他们往往较少诉求于外部条件,相反,当人们难以从内部获得足够的价值支持时,对外部元素的追求则变得迫切,这些外部元素如:方言[FangYan]所代表的文化,家族所代表的身世,和豪宅所代表的财富等。

  “乡音未改鬓毛衰”不仅蕴含着对原生文化的眷恋,也体现着某种个性化的坚定,这种坚定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一个[YiGe]人的成熟程度。在方言[FangYan]现象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变化,一个[YiGe]从偏远地区到北京或上海的年轻人,热衷于融入这个比家乡发达富裕的文化中。他们很快学会了和当地人一样流利的口音和生活方式,但是,伴随成长,人到中年,乡音乡情似乎逐渐复活。这种复活并非返租式的老化,而是内部价值确立的一种表现,它反映着个体自信的提升和对外部元素的摆脱,这些重操乡音的人散发出一种全新的从容和亲切。入乡随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尊重,看到老外讲着流利的汉语,我们感到开心和被尊重,外乡人来到城市,情形大致相同。被所处的群体接纳和认可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我们需要把自己融入一个[YiGe]更大的群体中,它能使人感到安全和有支持。然而,更大的安全和支持来自人的内心深处,来自他对自己的欣赏和肯定,其实,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方言[FangYan]、乡音还是普通话[PuTongHua],都不过是“浮云”而已。(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心理医生 姬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