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中华民俗 > 民俗趣谈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傩堂戏面具--中国国情手册
2011-04-08

傩堂戏面具[MianJu]

傩堂戏面具--中国国情手册
面具[MianJu]——桃源土地(木质)
傩堂戏面具--中国国情手册
面具[MianJu]——减灾和尚(木质)

  傩堂戏又称傩坛戏、傩愿戏、端公戏等,主要[ZhuYao]流布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GuiZhou]、云南等地的苗、侗、土家、仡佬、布依等少数民族地区。

  大约明代初期或更早些时候,傩堂戏自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传入贵州[GuiZhou]。贵州[GuiZhou]的傩堂戏保存完整,覆盖面广,黔东北地区更为集中。由于演出[YanChu]多在供奉傩神的堂屋举行,由此得名。

  傩堂戏分为祭祀仪式和戏剧表演两部分。祭祀仪式称为[ChenWei]内坛,因被视为是演给鬼神看的,又叫“阴戏”。主要[ZhuYao]表演傩坛冲傩还愿的各种宗教法事仪式,借以实现冲傩还愿,驱逐妖鬼疾病灾难,保佑富贵吉祥平安。戏剧表演称为[ChenWei]“外坛”,是演给活人看的,又叫“阳戏”,主要[ZhuYao]演出[YanChu]各种娱神娱人的剧目[JuMu]。外坛亦有正戏和插戏之分。正戏是傩堂戏的主要[ZhuYao]部分。演出[YanChu]都要佩戴面具[MianJu]。正戏的演出[YanChu]有全堂戏和半堂戏之说,全堂戏24个剧目[JuMu],半堂戏12个剧目[JuMu]。正戏中不少剧目[JuMu]是直接为请神还愿、傩堂祭仪服务的娱神戏,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傩祭向傩戏过渡的痕迹,如《扫地和尚》、《开洞》、《开路将军》、《勾簿判官》、《点兵仙官》、《引兵土地》、《押兵五郎》、《水路将军》等。正戏中还包含一些气氛恐怖、带有中国古代驱鬼傩仪特征的“鬼戏”,内容大都是擒妖捉鬼、收邪斩魔的神仙道化戏,如《开山猛将》、《二郎镇宅》、《钟馗戏判》、《目莲追殿》等。插戏又名耍戏、杂戏、花花戏。有的地方称为[ChenWei]外戏,因穿插于正戏之间演出[YanChu]而得名。也有的放在正戏之后演出[YanChu],称为[ChenWei]“后戏”。

  贵州[GuiZhou]傩堂戏面具[MianJu]民间俗称“脸壳”,全堂戏面具[MianJu]有24面,半堂戏12面。面具[MianJu]多选用木质材料,雕刻精细,上面覆以彩绘。面具[MianJu]在戏中既是角色身份的象征体现,也是掌坛土老师地位的衡量标准。面具[MianJu]多即表示能够演出[YanChu]的剧目[JuMu]和请来的神灵多,土老师的威信亦愈高。面具[MianJu]主要[ZhuYao]可分为3类。

  正神面具[MianJu]:代表正直善良的神祗,相貌多为宽脸长耳,弯眉大眼,神态慈祥温和,敦厚亲切。如唐氏太婆、桃源土地、先锋小姐、减灾和尚等。

  凶神面具[MianJu]:代表凶猛强悍、震慑四方的神祗,面目多为立眉突眼,翘嘴獠牙,狰狞怪异,凶煞可怕。如开山猛将、勾簿判官、押兵先师、钟馗、灵官、二郎神等。

  世俗人物面具[MianJu]:有正面人物和丑角两种。正面人物形象端庄清秀,神态淳朴忠厚,如甘生、安安、姜师、庵主、鞠躬老师、卖酒娘子、龙女、梅香等。丑角形象怪诞滑稽,在戏中专事插科打诨、逗笑取乐,如秦童、秦童娘子、秋姑婆、唐二、撵路狗等滑稽角色。

  此外,在傩堂戏的一些剧目[JuMu]中,还有用人物面具[MianJu]和牛头、马面、孽龙、白猿等动物面具[MianJu]的,以满足剧情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