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中华民俗 > 民俗趣谈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曹保明】在鹰屯放鹰--中国国情网
2011-04-08

在鹰屯放鹰
鹰猎文化[WenHua]节传承满族[ManZu]鹰猎文化[WenHua]
□ 曹保明/文 周长庆/图
【曹保明】在鹰屯放鹰--中国国情网
鹰把式撒鹰捕猎。
【曹保明】在鹰屯放鹰--中国国情网
架鹰的鹰把式们。
【曹保明】在鹰屯放鹰--中国国情网
“鹰王”赵明哲和他新收的两个徒弟。

  鹰,是北方民族心中的神鸟,驯养猎鹰[LieYing],是满族[ManZu]人的传统技艺。1月8日至9日,在当年清朝“狩猎八旗”兵丁的世居地、松花江边的打渔楼村,首届鹰猎文化[WenHua]节举行,鹰把式们撒鹰捕猎,在体验鹰猎生活的同时重温祖先的荣耀与文化[WenHua]。

  吉林鹰屯:

  中国鹰猎文化[WenHua]发生地

  驯化猎鹰[LieYing],是满族[ManZu]人古老的传统技艺,其渊源可追溯至满族[ManZu]的先民女真人。女真人狩猎,以鹰犬为伴,他们把猎鹰[LieYing]叫做“海东青”,意为“从大海之东飞来的青色之鹰”,驯鹰的传统在他们中间流传了近千年。

  吉林松花江边有个叫“打渔楼”(努尔哈赤命名)的村子,曾是金代文明的发祥地。清顺治十四年,清廷在此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这里便成为清朝“狩猎八旗”兵丁世居的基地。自此,为清廷驯养猎鹰[LieYing]并进贡就成为打渔楼村满族[ManZu]男子光耀门庭的使命。

  数百年间,打渔楼村传承了古老的鹰猎文化[WenHua],培养了诸多驯鹰和养鹰能手。至今,这里300多户满族[ManZu]人家仍然保持着捕鹰、驯鹰、养鹰的传统,关(罗)、赵、杨、奚、付、曾、刘等家族都是鹰猎文化[WenHua]的直接传承家族。

  现在,打渔楼村有鹰把式50余名,其中著名的鹰把式赵明哲已被认定为中国民间文化[WenHua]“海东青驯养”的杰出传承人,并被誉为“关东鹰王”。而打渔楼村,也有了另外一个真实而又具体的名字——鹰屯。

  首届鹰猎文化[WenHua]节:

  鹰屯人的摸索与尝试

  1月8日早上,50个鹰把式架着猎鹰[LieYing]到村外的庙岭祭山神。之后,鹰把头撒鹰捕猎,猎鹰[LieYing]们目光如炬。猎鹰[LieYing]盘旋在空中,不一会儿,很多猎鹰[LieYing]都捕捉到了野兔等猎物。来自天南海北的200多位客人[KeRen]怀着好奇与激动的心情观看了整个过程,大家被猎鹰[LieYing]的飒爽英姿和鹰把头的从容不迫所折服。

  为了传承猎鹰[LieYing]技艺和猎鹰[LieYing]文化[WenHua],“鹰王”赵明哲现场收徒,通过“拜师”、“上礼”、“师承”、“回礼”等程序后,从30多位候选人中选出两位正式收为徒弟。随后,参加活动的人跟随数十名鹰把式一同架鹰走入茫茫雪原,体会古老的狩猎文化[WenHua],领略白雪原野的自然风貌。

  村里的鹰猎博物馆也吸引了客人[KeRen]们,大家观看历代鹰猎人传承下来的古老工具,品读他们猎鹰[LieYing]时的老照片,其中两位女性鹰把头的照片受到大家特别的关注。

  品味乡间满族[ManZu]生活      

  幔杖杆,剪纸窗花,火盆,大烟袋……这些满族[ManZu]人家里的家居装饰也引起了参加猎鹰[LieYing]文化[WenHua]节的客人[KeRen]们的极大兴趣。鹰把式把客人[KeRen]们邀请到家里做客,捧上粘豆包、杀猪菜、野鸡炖蘑菇等鹰屯满族[ManZu]人家风味饮食。

  除了与各类猎鹰[LieYing]亲密接触,客人[KeRen]们还看到用雪堆出的鹰图腾。到了夜晚,大家一起跳热闹的满族[ManZu]大秧歌,又观看了鹰屯民间艺人扎的鱼灯、鹰灯。萨满祭鹰神的表演更让客人[KeRen]们体验到神秘而充满满族[ManZu]文化[WenHua]气息的宗教仪式。

  首届鹰猎文化[WenHua]节的一系列活动,都是专家学者和打渔楼村的居民们一起策划的,用他们的话说:鹰猎文化[WenHua]在鹰屯处处可见,但鹰猎文化[WenHua]节还在摸索当中。首届鹰猎文化[WenHua]节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但后面的文化[WenHua]节怎么办,要进行哪些改进,还值得鹰屯的居民们探索,值得关注满族[ManZu]鹰猎文化[WenHua]的有识之士一起来探讨。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