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中华民俗 > 民俗趣谈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四大名绣遭遇工业时代:湘绣,能否“变”出新图--中国国情手册
2011-04-09

  湘绣在上海世博会上,受到洋观众的喜爱。
  人民图片

  纵观湘绣的发展[FaZhan]历程,不论针法、题材、样式还是材料,均是在创新[ChuangXin]和发展[FaZhan]中不断[BuDuan]丰富和完善。不断[BuDuan]推陈出新,或许也正是湘绣突破当前困境的良方 

      

  7月23日,上海世博会湖南[HuNan]周拉开序幕。当天,9名身着湘绣旗袍的“绣女”,现场展示湘绣技艺,引来交口称赞。

  对湘绣来说,这样的荣誉或许早已不再陌生。凭借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和不断[BuDuan]完善的工艺技法,与苏绣齐名的湘绣早已是湖南[HuNan]最为耀眼的一张文化名片。

  然而,湘绣近年来的发展[FaZhan]脚步明显落后。差距在哪?方向在哪?湘绣的从业者们,在思考,也在探索。

  困局之变

  艺术合理对接市场

  眼下的长沙高温蒸腾,市湘绣协会副秘书长王家声的工作却无法停下,长沙沙坪湘绣产业园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这位担负着项目具体协调工作的浙江人,几乎每天奔走于工地之上。

  “当前是沙坪湘绣发展[FaZhan]最好的时机,时间宝贵,不能浪费。”王家声口中的“最好时机”,指的是2008年10月启动的沙坪湘绣产业园项目建设。根据规划,沙坪——这个有着“中国湘绣之乡”美誉、至今仍占全国湘绣产品销售总额七成的湘绣行业集散地,将在数年之内,完成湘绣文化广场、老街复古改造等多个项目建设,以改变过去湘绣产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较小、无序竞争的状况。

  湘绣曾一度辉煌。上世纪80年代初,曾创下了年出口500多万美元的业绩,湘绣作品也常常被当作“国礼”馈赠外宾。然而,面对市场化浪潮的冲击,曾经无比风光的湖南[HuNan]五大国营湘绣企业[QiYe]相继倒闭,仅剩湖南[HuNan]省湘绣研究所[YanJiuSuo]一家“独苗”。

  “我认为问题出在产品结构上。”湖南[HuNan]龙腾工艺服饰有限公司创办人曾应明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湘绣行业盛行一种观点:只有工艺品才属于湘绣,而刺绣服装、枕头等日用品则不是,几大国营湘绣厂只做单一的工艺品。由于产品工期长,价格高,销售渠道窄,资金回笼速度慢,窘境很快到来。

  1996年开始,曾应明将企业[QiYe]原有的产品结构整个颠倒过来——工艺品与日用品的比例从“八二开”变为“二八开”,企业[QiYe]的销售额随之猛增。此后,主攻“大众化”的龙腾公司几乎是一路狂飙,从最初创业时资产不足万元的小厂,发展[FaZhan]为年销售额6亿余元的湘绣城集团,产品行销日本、美国等15个国家。如今,头顶“湖南[HuNan]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长沙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头衔的曾应明,已成为湘绣企业[QiYe]的领军人物之一。

  “民间文化来自民间,只有老百姓用得起的,才能成为民间文化产业不断[BuDuan]发展[FaZhan]的原动力。”曾应明说,在市场经济时代,曲高和寡之路很难“越走越宽广”,要想产业做大做强,艺术与市场的合理对接,才是关键所在。

  创新[ChuangXin]之变

  敢闯敢试更宝贵

  38岁的江再红已不算年轻,但能在这个年龄拿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头衔,却是绝无仅有。她不仅绣法高超,经营的“再红湘绣”在湖南[HuNan]有着24个生产基地,年销售额过千万。

  很多人把成功归因于她的专业技法与市场经营能力。但在江再红的眼里,敢闯敢试的创新[ChuangXin]意识则更为宝贵。一则故事常被江再红说起。1995年,长沙市友谊商店的一位经理走进“再红湘绣”,向她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所有的湘绣工艺品,就只有那么几个标准尺寸?”他建议江再红制作两幅尺寸更小的作品。4天之后,新作品如约送达,经理看了之后非常满意。此后,“再红湘绣”在当时长沙最为著名的百货商店中,谋得了一个小柜台。“旁边是国营企业[QiYe]的大柜台,但我们的销售情况却比他们好得多。”

  市场更倾向于接受对路的新产品,这是江再红从中悟出的道理。此后,“再红湘绣”每年都要将30%的利润用于新产品的研发之中,雷打不动。

  2004年,法国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江再红的送展作品——《阴功轴》获得空前轰动。这幅由旅欧艺术家杨诘苍和她共同创作后并加工刺绣的绣品,开创了湘绣工艺上的多项第一:第一次采用50平方米的超大尺寸面料、第一次以人体骨骼等抽象物为题材……

  “艺术在于创新[ChuangXin],湘绣的生命只能在不断[BuDuan]的摸索创新[ChuangXin]中繁荣发展[FaZhan]。”从业20余年,江再红对于创新[ChuangXin]的笃信,始终未变。

  事实上,纵观湘绣的发展[FaZhan]历程,不论针法、题材、样式还是材料,均是在创新[ChuangXin]和发展[FaZhan]中不断[BuDuan]丰富和完善。不断[BuDuan]推陈出新,是自然法则,是商界定律,或许也正是湘绣前途之所在。

  人才[RenCai]之变

  口传心授到订单培养

  2008年,“90后”女孩田霞走进湖南[HuNan]省湘绣研究所[YanJiuSuo],开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与田霞同来的,还有她的66位同学。她们来自湖南[HuNan]省湘绣研究所[YanJiuSuo]与湖南[HuNan]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联合举办的国内首届“湘绣设计与工艺班”。根据定向协议,经过两年学习毕业之后,该班的全部学员进入湖南[HuNan]省湘绣研究所[YanJiuSuo],成为现存唯一一家国有湘绣企业[QiYe]的后备军。

  研究所[YanJiuSuo]特意将田霞和她的同学们安排在一个部,还取了一个寄予厚望的名字——“新蕾刺绣部”。

  继研究所[YanJiuSuo]首开先河之后,2007年,湖南[HuNan]湘绣城集团也选择与湖南[HuNan]工艺美术职院携手,合作培养后备人才[RenCai]。次年9月,以湖南[HuNan]工艺美术职院为主体的全省26所高职院校,携手以湖南[HuNan]湘绣城为龙头的82家企业[QiYe],组建湖南[HuNan]工艺美术职业教育集团,拉开了校企大规模零距离对接的序幕。

  众多湘绣企业[QiYe]步调一致的背后,折射出整个湘绣行业对于后备人才[RenCai]的极度渴求。湘绣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傅口传心授,从接触湘绣到成长为熟练工,至少需要20年。

  而且,湘绣行业的收入并不具有竞争力,大量绣工因此选择了外出打工。“我们曾到农村去招工,就算是包吃包住,派车去接,愿意来的人也不多。”多年前的尴尬,江再红仍记忆犹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是有成效的。”湖南[HuNan]省湘绣研究所[YanJiuSuo]办公室主任方菁说,不过短短两年,“新蕾刺绣部”学员中初露头角的,已不在少数。

  一方面是基础人才[RenCai]的培养,一方面是优秀人才[RenCai]的选拔,在江再红看来,这二者都不能缺。“大师辈出,是一个行业生命力的体现,而大师的培养,离不开政策上的扶持。”江再红说,湖南[HuNan]对优秀人才[RenCai]的激励政策尚有不足,她希望能有这方面的政策出台,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湘绣之中。 

   

  湘绣(小百科)

  源自湖南[HuNan]长沙一带的民间刺绣,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兴盛于清代。湘女李仪徽发明了“掺针”,成为湘绣的独门技法。20世纪30年代,湘绣进入鼎盛时期,获得“湘省刺绣,本极精巧,故有湘绣甲天下之美誉”。

  湘绣具有浓烈的湘楚文化特征,图案写实与变体共存,龙形与凤纹交织,呈现巫神文化中天地交融、人神凝集、吉祥如意的画卷,喜好政治题材,尤以表现领袖人物肖像闻名。 

                                                                   来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