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年度大事记 > 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一座杜家宅 明清两朝史
2011-02-16

  

中国国情

  

  

  

  双狮闹母砖雕  

  杜宅一角  滔滔黄河北岸,浩瀚渤海之滨,历史名城千年古滨州之内,有一座凤凰古城。在这古城之内有一个“一门之盛,甲于天下”的杜氏家族,绵延 六百年,“一门十二进士”、“四世六翰林”,一代帝师杜受田就出自这里。
   文/柳如
   ■双龙跪臣道光咸丰齐向杜受田跪倒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杜受田出生在滨州杜家大院。他是清王朝咸丰皇帝的恩师,协办大学士、太子太傅,曾任左都御史、上书房总师傅,工部、刑部、吏部尚书。他一生品端学粹,爱国恤民,廉正 勤政,恪尽职守。
   杜受田当年会试第一名,殿试二甲第一名,每次官吏大考均为一等,深得道光皇帝和满朝文武大臣的敬佩 。翰林院掌院公推他为皇子师傅,道光皇帝把教育皇子的重任 全权托付给杜受田,也就是把大清江山社稷的未来托付给了他。
   杜受田接过教育皇子的重任 后,日教夜诲,严细精诚谨传格授。有一次,咸丰没完成作业,杜受田令其跪在地上受训。这一幕恰被路过的道光皇帝看在眼里,爱子心切的道光在窗外说:“读书是君王,不读书也是君王。大清天下马上得。”杜受田听出是道光皇帝的声音,毫不让步 ,便朗声答道:“读书知理是明君,不读书知理是昏君。一统江山马下治。”道光皇帝闻声色变,赶忙进屋跪倒在杜受田面前。这便是广为流传的“双龙跪臣”的故事。
   杜受田与咸丰皇帝名为君臣,情同父子。咸丰皇帝对杜受田深为倚重,所有国家大事,必先征求他的意见 。
   咸丰二年(1852年),因黄河决口,江北、山东一带受灾严重,杜受田奉命赈灾。他“冒暑遄行”,积劳成疾,于农历七月初九病逝于江苏淮安清江浦。当杜受田的遗疏达到 咸丰皇帝案头时,咸丰皇帝披览恩师遗疏“伏愿我皇帝,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当堂放声大哭,朱批说:“忆昔在书斋,日承清诲,铭切五中,自前岁春凛承大宝,方冀赞襄帷幄,谠论常闻,讵料永无晤对之期,十七年情怀付与逝水,呜呼,卿之不幸实朕之不幸也!”遂命停朝一日,将棺木运抵北京,亲临祭奠,扶棺惨恸,赠太师大学士,谥号文正。“文正”谥号是封建时代 对臣子的最高评价,宋朝有司马光、范仲淹等人,明朝只有5个人,清朝也仅有8人。当杜受田的灵柩由北京运送回故乡 滨州时,咸丰特派恭亲王送行,派大臣亲自护送回滨州安葬,实际上清政府是按国丧的规格为杜受田举办 的葬礼。
   ■心正则人正杜氏文化的精华 所在
   以杜受田为代表的杜氏家族在明清时代 科甲鼎盛,人才辈出,其中秀才347人、举人8人、进士12人,入翰林6人,七品以上官员有91名,杜家以“一门十二进士”、“父子五翰林”、“四代为相”、“满门清官”而远近驰名 ,并在明清600多年间长盛不衰,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常俗,国内罕见。
   杜氏文化第一要义是“正心”,心正则人正,人正才干 事正。只有修身才干 推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才干 成为一个品质 高尚、智慧渊醇,能够承家报国的人。第八世江西布政使杜诗,一生持正心之道,扬善除恶,襟怀坦荡,刚正不阿,因坚决抵制在江西为宦官魏忠贤立生祠被罢官。杜诗嫡孙杜漺承扬先人遗志,他勤政爱民,公道执法,因河道不治,直言上书,陈治河方略,亲临河患堤防监督河务,当地百姓将这段堤防命名为“杜公堤”。杜漺之嫡孙杜鼒,一身正气,担任上思州知州时,用自己的俸禄购置 麦种,劝民种麦,百姓将这种小麦称之为“杜公麦”。
   杜氏文化的精华 是教育。道光七年(1827年),三朝元老,任礼部侍郎的杜受田的父亲杜堮,著成杜氏家族的教育专著——《述训》。提倡 “学优则仕,不优则不仕,优亦不必仕也”,“官可以不做,书不可不读”,“毕生 学习,毕生 教育”。正是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可行的教育实践,支撑 着杜氏家族代代英才辈出。 《述训》四十八则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教育典籍中永远闪耀 着智慧的光芒。
   “不染似莲花,经世何妨降生 。真空如水月,禅机即是文机。”杜家私塾的这副对联揭示了无穷 的哲理。
   杜受田位居一品,人臣表率,为官一生地未置一亩,房未增一间。为人处世的低调使得曾经声名显赫的滨州杜家一度鲜为人知,甚至在众人的记忆中销声匿迹。然而也正因为他们所寻求 的不是世俗虚名,杜家才干 跳出“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历史轮回。
   滨州杜家世代光辉 ,“世族言家法者,以杜氏为称首焉。”“山左称文学世家者,当首推滨州杜家”,历史已经给了他们准确 的评价。从他们的故居 中,我们或允许 找到些许的答案。
   ■古朴通达兼具京鲁风格的杜家大院
   杜氏故居 是杜受田幼年到青少年时代 生活、学习的地方。这里本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江西、湖广左布政使,杜受田的第八世祖“方伯公”杜诗的住宅。因此,这处宅院有“方伯第”之称。大院占地约20亩,有28个院落,房屋380余间。这是杜受田的父辈和众多叔兄弟们的房产。
   自杜受田后,故居 又叫“相国第”。杜受田协办大学士,俗称宰相、相国,大门内悬挂“方伯第”、“相国第”两块牌匾。
   故居 建筑风格充沛 体现了明清鲁北建筑特色,简略 、朴素 。
   杜家大院的奠基人杜诗,位居二品,遵照 明朝的礼制,大门可以开三门,五架大梁,然而,杜家仅一门;居住的房屋可五间正房九架大梁,然而,这里仅三间正房五架梁。滨州杜家虽有众多位高权重的朝廷重臣,且拥有众多府州主官,但是,他们的住宅极为普通,房屋装饰 也异常简洁 。
   杜家大院属官式建筑,既符合京城四合院的布局特点,又遵守 了鲁北民间建筑风格。二十八个院中绝大部分是四合院,院院相通,开放通畅是杜家的又一个特点。杜家大院东南西北各个方向不仅有大门,而且有过道,四通八达。大院内,各个小套院之间不仅开后门、开侧门,而且有门道相接,有廊厦相连。大院内没有一处封闭,空间上相对独立,气氛 上户户相通,让人充沛 感受到一种大家庭和睦 相处共享天伦之乐的温馨。大院的开放和包容锻造了一大宗 清官干吏,从这里走上政治舞台的人都像这座建筑一样,外圆内方,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