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行业 > 财经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鲍泰利:中国实现经济再平衡迫在眉睫--中国国情
2012-05-05

  2月10日,海关总署宣布,1月份出口数据和进口数据双双涌现负增加,同比降低0.5%和15.3%,几乎创了近两年来的新低;同时,1月份贸易顺差达到272.78亿美元,创出了6个月来新高。中国出口导向经济增加模式能否保持再度遭疑。

  华盛顿智库机构的威望中国问题专家鲍泰利(PieterBottelier)在接收《大经贸》专访时表现,欧元区连续恶化的债务危机以及美国经济的迟缓发展均突出表明,中国须要在经济增加和稳固上减少对外需的依附。“正如在‘十二五规划’中所集中提到并明确解释的,中国国内经济再平衡的目的必需提到前面来。实现这些目的是当前最急切的事情。”

  鲍泰利是著名经济学家和中国问题的学者,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席代表,自1999年起开端担任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尼兹高等国际研究院高级客座教授。

  经济导向亟待改变

  大经贸:正如您所说,2012年全球经济将面临很多的不肯定因素。具体到中国经济,您的解读会是什么?

  鲍泰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转变因素。为全球需求作出最大贡献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所以,问题在于,如果中国经济开端明显下滑,那将会对全球造成极大影响。这是我们在2012年所不愿望看到的。但它始终还是会有所减缓,可能会降至8%或8.4%。在2013年后,降低幅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至7.5%。不过,即使是这样,情形还是相当好的。别忘了“十二五规划”中官方所设定的目的,即经济年均增加度为7%。但第一年的GDP增加率已经达到9.2%,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4年里,GDP的年均增加率将低于7%。我不知道设定这么一个目的是不是会让中国感到舒畅点,因为当GDP增加率低于7%时,或许会导致另外一些事情的发生。

  大经贸:这是否也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会迎来新的拐点?

  鲍泰利:我不这么以为。我信任,2009年和2010年的中国经济增速太高,经济过热。这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因此,经济增加速度和通胀必需回落,而对于这种经济回落,人们不必太悲观。过去5年,中国的人口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更,劳动力资源的缺乏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继而抬高了生产成本,这意味着,中国以往的综合优势已经成为了诸多不同的现实问题。可以看到,在这种形势下,温州和珠三角的很多企业都被迫倒闭。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加过于依靠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泡沫过大,须要降温。因此,我并不以为这是拐点,而是一种调整,让经济增加率回归到可连续发展水平。

  大经贸:有舆论以为,中国目前的经济转型和可连续发展缺少内在动力。关于这一点,您的意见是什么?

  鲍泰利: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必需有所转变。在过去10年,主要的经济拉动力来自于出口和投资。经济确切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因为这种类型的增加并不具备可连续性。中国的出口不可能每年都保持20%的增加,如果是这样,那中国将会成为未来50年世界上唯一一个出口国。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未来的经济增加将会由消费需求来拉动,如何将出口和投资导向型经济改变成消费导向型经济,这是现有的经济模式所面临的症结性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使经济的增加更多地依附于消费的增加。这其中分日用品消费和政府消费。政府消费指的是政府的支出,例如社会服务、医疗、教育、退休金、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安全网络等,这一部分存在着空间。但是,主要的带动力还是要来自于日用品消费。尽管在中国,日用品消费有了非常快的增加,但问题在于,GDP的增加更快。也就是说,在GDP增加中,日用品消费所占的比例在降低,2010年这个比重仅为35%,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低的比率。因此,进步日用品消费是一个症结,正常来说,应进步至50%或60%。这是最大的一个挑战,可能中国要花50年才干实现这个目的,但这是必需要实现的。

  大经贸:那在目前通胀高企的情形下,具体如何来推进国内的消费增加?

  鲍泰利:我以为,促进国内消费增加的最佳途径,一是执行最低工资规定,二是完美社会保障,三是让市场决定利率和更灵巧的汇率。

  经济改革也需自下而上

  大经贸: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中,除了经常提到的自上而下的路径,我们是否疏忽了其他同样能够带来改革动力的路径,例如自下而上?

  鲍泰利:我很赞成你的观点。我想,在中国,最重要的政府层面实际上是地方政府。大部分经济决定都是来自于这些地方政府。过去很多时候,中央政府说你应当这么做,但到了地方,什么变更都没发生。一旦地方政府肯定,这是未来经济模式的发展方向所在,他们可以把地方的制造商和企业家组织起来,促使全部经济模式朝着一个与现在不同的方向发展,转变就会发生。因此,我以为,上层是给出信号,而真正的决定权在于地方手里。

  大经贸:您曾经在《中国能否在进行经济再平衡时抵御通胀?》一文中指出,连续的金融压抑和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冲突仍旧是早期再平衡策略的症结环节在实行时的阻力。如果这种情形连续存在,甚至恶化,应当如何着手转变?

  鲍泰利:在我看来,接下来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最重要的三点是:首先,减少政府对官方金融利率的掌握,让市场决定国内的利率;其次,使汇率管理弹性化;最后,改革财政体制,以此来减少地方政府的地方财政收入对土地买卖或长期土地租赁的依附,缩小国内较贫困地区的社会服务以及当地基建的支出要求和地方政府在当地可用的预算资源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