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行业 > 汽车2010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媒体评论:六万公车引发的三大落差--中国国情手册
2011-04-06

  北京市财政局日前公布了全市公车数量——62026辆,不足人们预期的1/10。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也在官网晒出2011年部门预算。不过,公众关注的“三公支出”从账本上不能直接看出来。(央视《新闻1+1》4月5日)

  国家部委陆续晒账本,北京率先公布公车数量,从推动阳光财政的意义上看,无疑值得确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问题迎刃而解,更不必定会得到公众的充足赞誉。那么,导致官方数据与民间感受落差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是为谁公开。公开不是目标,公开是为了让别人监督,你的信息只有体现了客观情形,能够让人看得清楚清楚,可以进行基本的对照剖析,监督才有可能。北京公布公车数量,把统计口径放到了最小,只把党政机关的公车计算在内,这就不能算是“体现了实际情形”;财政部等部委晒出的账本,对于人们最关怀的“三公消费”根本没有列出,这显然不能算“让人看得清楚清楚”。这样的公开,与其说是给监督者看的,倒不如说为了完成一件例行的公事。

  二是谁来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或政府肯定的其他主管部门负责推动、指导、调和、监督本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在我看来,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条。北京的公车数量由财政局公布,这就几乎决定了数据的局限性——动用直接财政资金购置的才算公车。事实上,公车应当包含所有用公款购置的汽车,而财政局又不可能控制所有的公车信息。这就须要能有一个部门来出面调和、汇总所有公车信息,把靠谱的数据发布出来。

  三是怎么公开。公开政府信息,最忌讳把具体问题抽象化。“官话”与“百姓语言”历来是有距离的,机关里商定俗成的“语言范式”被公众精确、全面地懂得,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因此,少一些繁冗,多一些“干货”;少一些概念,多一些白话,是公开信息时必需要注意的。做到这一点,除了端正态度,也须要创新。比如,“三公支出”从账本上看不出来,可能就有账本科目设置错位原因,这就须要做出有利于公众监督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