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行业 > 财经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紧缩政策难言结束--中国国情网
2011-05-05

  自春节过后,股市振荡上行,市场中有一种论调甚嚣尘上,称“紧缩政策已到下半场”,并以为在调控节奏放缓的背景下,经济快速增加的局势不会转变,预期中的牛市就会顺理成章的涌现。紧缩政策真的已到下半场了吗?

  紧缩政策已到下半场?

  支撑这种观点的有两个理由,其一是紧缩政策出一个少一个。2010年10月以来,央行已经4次加息,6次上调存款筹备金率。与2007年相比,紧缩政策的力度已经足够大,因此预感未来政策调控的步伐会放缓。

  这一逻辑有两个错误。第一,紧缩政策是否连续,不是看政策出台的数量,而是看政策实行的效果。众所周知,虽然货币政策接连出台,但是由于其固有的滞后性特点以及输入型通胀压力,现阶段我国的CPI依然高企,3月份CPI高达5.38%,4月份CPI可能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调控的主要目的——CPI尚未恢复正常,更不要说其他经济增加指标了。在没有看到调控效果的情形下,货币紧缩政策又怎会放缓呢?第二,与2007年相比,我国经济运行的背景不同。2007年前后国内经济过热,在调控的进程中,美国爆发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在外部环境恶化、出口受到极大影响的情形下,宏观政策不得不敏捷转向,由紧缩改变为宽松。而现在欧美经济迟缓复苏,量化宽松的影响犹在,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良好,但面临输入性通胀和经济过热的压力。目前与2007年相比较,可谓“人面桃花各不同”,不能简略类比。

  第二个理由是CPI下半年自然回落,回落之后央行调控政策必定趋缓,这种逻辑也有失周密。首先,调控的目的并不只是CPI,还要看经济增加速度等其他指标。如果CPI有所回落,但经济增加仍未降温的话,恐怕调控还要继续。其次,“CPI下半年自然回落”只是一种良好预期。而且业内人士也有不同意见,此前发改委官员就曾预测,“CPI可能会前高后不低”。因此,以CPI为基础来推断货币紧缩政策过程,有必定合理性,但并不完整符合实际。

  宏观调控决心不改

  5月3日央行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央行会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应用利率等价格调控手腕,调节资金需求和投资储蓄行为,管理通胀预期。”这也向市场传递了货币政策依然从紧的信号。

  目前货币政策的效果已经初步浮现。银行间资金面日趋紧张。在多次进步存款筹备金率后,4月21日shibor隔夜利率和一周利率大幅跳升,本来处于拆借方的国有大行在当天也不断拆入资金。此外,经济增速适度回调。刚刚公布的4月份PMI为52.9%,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一般来讲,进入3月后国内生产逐步展开,每年4月PMI都是当年PMI中数值较高的。但今年4月的PMI反而较3月份涌现了回落,表明我国经济增加已经涌现了适度回调。

  面对依然高企的物价,紧缩政策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须要,也是管理通胀预期的须要。在美国宽松政策连续、国际大批商品价格仍居高位的情形下,强烈的通胀预期要比通胀本身更恐怖,可能会使资产泡沫越吹越大,进而有崩盘的危险。从这一点来看,央行也必需在未来政策方向上做出明确的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