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总结十一五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淮河治理继往开来 “人水和谐”百姓安居乐业--中国国情网
2011-03-31

新华网合肥2月19日电(记者蔡敏、朱青)在“十一五”频繁的洪涝和干旱自然灾害中,继往开来的治淮成果如同有力的大手,为沿淮人民撑起了一把坚实的保护大伞。如今,沿淮主要省份安徽正在“十二五”新一轮治淮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人水和谐”步伐,淮河儿女的一双双眼睛充满了新期盼。

2010年汛期淮河水位处于高点时,在安徽省阜南县王家坝镇刘郢庄台,农民张洪才和刘克义两位老人却在家门口悠闲地下象棋。老人祖辈都住在淮河边,经历过“数不清”的蓄洪泄洪,而如今,包括行蓄洪区改造工程在内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已全面完工,老百姓再也不用“提心吊胆过日子”。

从“小水大灾”到“大水小灾”,“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加快推进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确定的治淮骨干工程,与流域4省水利部门通力合作。据了解,“十一五”期间,19项治淮骨干工程共安排投资169亿元,已完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达60%以上,未发生一起较大以上质量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

面对频繁的洪涝、干旱灾害,在治淮成果的坚实保障下,沿淮人民过去5年夺取了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在2007年淮河防汛抗洪中,“拦、泄、蓄、分、行、排”等综合措施保证了重要堤防无一决口,水库无一垮坝,行蓄洪区群众转移无一伤亡,洪涝灾害损失大为减轻,在我国防汛抗洪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

2009年初和2010年10月以来,淮河流域两次出现大范围严重旱情,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和流域4省合理调配抗旱水源,积极投入抗旱保苗,为淮河流域粮食生产连续丰收和城乡用水安全作出了贡献。淮河不再是人民的心头之患,在千里长淮,持续治理带来的“人水和谐”让流域人民得以安守自己宁静的田园生活。

生活在安徽省六安市罗集乡的中年农民汪泽中,一家人从行蓄洪区搬迁出来,终于告别祖祖辈辈在洪水中不断失去家园的命运。

目前,已有49万沿淮群众的安居问题得到了解决,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泵站更新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督查等措施的落实,更解决了32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以人为本”贯彻了“十一五”的整个治淮工作,为保障民生、服务民生和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水和谐”需要的不仅仅是对淮河的“治”。“十一五”期间,淮河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不断加强,实现了淮河水质明显好转,淮河干流未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目前,淮河水质监测面已覆盖全流域上千个水功能区。通过水情水质动态监测等措施,实现了上下游和不同部门的联防联治,最大限度减轻了水污染危害。

5年治淮,除了累累硕果,更为重要的是安徽省水利工作为“十二五”的进一步发展规划积累了宝贵经验。2010年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对进一步治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用5到10年时间着力解决好淮河洪涝干旱等突出问题。

伴随着2010年9月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外资项目正式启动实施,新一轮治淮建设已经拉开序幕。记者从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了解到,目前,前期工作已经取得重要成果,完成可研的项目投资规模约430亿元,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批复的项目投资约7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