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总结十一五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五中全会前瞻:“十一五”传给“十二五”什么样的接力棒?--中国国情
2011-03-31

[编者按]准确地判断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的进程,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向,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始终是中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任务。在“十二五”即将来到之际,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需要对包括“十一五”在内的迄今为止的经济发展和改革进程,做出分析和判断,探讨我国在“十二五”期间,需要着力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人民网邀请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教授们,就“十二五”规划可能涉及的相关热点问题,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农民市场化的出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工业化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区域协调发展等专题,谈谈他们的看法,以供读者参考。

如果说,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场拼体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赛,那么“十二五”时期无疑是最关键的一段赛程。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在讨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十一五”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之前是发展计划),它顺应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几乎所有的指标和目标都顺利实现,在22个主要定量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15个指标属于“超额完成”或“提前完成”。特别是党和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在社会保障建设、公共医疗事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是在创造辉煌的同时,我们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问题一:经济高速增长,但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2006年--2009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7%,大大高于“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7.5%,到2009年中国已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目标。国际上热议的“中国奇迹”、“中国模式”的核心内容不外乎是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惊讶与赞叹。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说的:“世界上还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而又持久的经济增长。”但是,正如一辆高速行进的列车,我们最大的隐忧和担心是,它突然失去控制而戛然停止,甚至出现翻车的危险。而这种隐忧和担心主要来自结构的失衡。首先是供给结构问题突出,特别是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 农业基础较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其次,需求结构问题突出,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导致消费低迷,内需严重不足。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失衡。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的不平衡,使边疆稳定、社会和谐受到了严峻挑战。

问题二:蛋糕做大了,但蛋糕的分配存在不公平

200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600美元,已处于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临界线。正如一些学者所分析的,我国经济属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在偏好“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近几年,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劳动报酬增长速度长期低于GDP增长速度,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

世界上一些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由于收入分配差距大、城市化以大规模贫民窟为代价、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导致了这些国家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成功实现转型。因此,“十二五”规划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重点任务。

问题三:完成了工业产品的数量积累,但国际竞争力不强

“十一五”期间,我国形成了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工业化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15个大类名列前三。2008年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计算机、移动通信手机、抗生素、疫苗等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我国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我国成为工业强国。目前,我国制造业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上基本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我国制造业行业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呈逐年降低态势。另外,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2009年我国R&D(研究与开发)占GDP的比重1.52%,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家平均达2.29%。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科技成果转化率比发达国家低50-60个百分点。

问题四:民生大幅度改善,但公共服务领域发展滞后

“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涉及民生的2个约束性指标,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目前都已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在预期性指标中,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较好的经济增长,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已实现或接近实现预定目标。

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明显偏低,导致公共服务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2008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4.4%,社保与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0.9%,此两项合计占比为15.3%,比人均GDP3000-6000美元阶段国家平均31.4%的水平,低了16.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