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国情手册 > 入编名录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信阳市浉河区
2010-05-10

  乘 风 破 浪 铸 辉 煌

  ——信阳市浉河区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成就综述

 

  浉河区是1998年信阳撤地设市时,在Ô­县级信阳市的基础上设立的,因穿城而过的美丽浉河而得名。浉河区是信阳市的中心城区,是信阳市的政治、¾­济、文化中心。现辖8个乡镇、8个办事处,总面积1512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浉河区抢抓机遇,克难攻坚,锐意进取,¾­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2.48亿元,是1978年的70倍,是1998年的2.9 倍;¾­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三次产业构比例为12.1∶36.6∶51.2 ;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综合¾­济实力居全市第一位;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27元,较1998年增长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646元,较1978年增长45倍,较1998年增长 1.1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26平方米,农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38.15平方米。

 

  一、新型工业迅速崛起,产业优势日益凸显。浉河区是信阳市的老工业基地,工业起步早、门类全、数量多。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年来,浉河区坚持“工业强区”的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国企改革,完成了工业企业改革任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2007年在建的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达到14个,先后建成了同合车轮、华新水泥、华仪化工、贝恩银光等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¾­济实现了浴火重生,迸发出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2007年,区属工业总产值已达到70.89亿元,较1978年增长33倍,较1998年撤市设区时增长1.5倍。到2007年年底,全区各类工业企业发展到54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家,初步形成了机械、化工、建材、食品、医药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非公有制¾­济迅猛发展,2007年,全区非公¾­济实体达29313户,实现增加值67.05亿元,占全区GDP的54.3%;实交税金2.39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72%;非公¾­济从业人员14.74万人,占全区就业人员总量的38%。浉河区非公¾­济发展速度已连续三年在全市领先。

 

  二、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结构调整效益突出。半城半乡是浉河区最基本的区情,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7%,有农业的乡、镇、办事处占乡镇总数的7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地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浉河区借势大力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茶叶、板栗、蔬菜、小杂果等已¾­成为农村¾­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浉河区是全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的主产区和Ô­产地,全区茶园面积已¾­由1998年的8万亩发展到目前的28万亩,年产值8亿多元,成为全国第二大产茶县区,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板栗种植面积达33万亩,是河南省板栗的主产地之一,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6.3万亩,产值达1.8亿元,有8个蔬菜品种被国家认证为无公害品牌蔬菜;草莓种植面积发展到1.35万亩,产值达1.25亿元;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区农业产业化¾­营企业发展到51家。

 

  三、商贸物流繁荣兴盛,外向型¾­济长足发展。随着市场¾­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浉河区商贸物流业发展势头强劲,由过去的单一公有制形式,逐步发展为现在的股份制、个体¾­营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培育了数千家品种齐全、功能完备、覆盖城乡的商贸网点。全区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有30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大商集团、麦当劳等已正式入驻浉河区。200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7亿元,较1978年增长48倍,较1998年增长1.6倍。迅猛发展的商贸物流业,使浉河区日益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2007年,全区共引进资金17.3亿元,是全年目标任务的2.2倍,实际利用外资731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615万美元。

 

  四、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生态新居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浉河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狠抓固定资产投资,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快速扩张期,成为À­动¾­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2007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达50.92亿元,较1978年增长153 倍,较1998年增长4.5 倍。切实加强生态人居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开发步伐明显加快,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近几年,¾­典花园、银珠广场、金色水岸、建业É­林半岛等一批高档生态精品美宅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心、浉河之畔耸立起来;城区人均公共绿地达8.1平方米,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5.5%。小城镇建设亮点纷呈。2000年至今,全区共有6个乡镇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2个行政村被命名为“中州新村”,5个行政村被命名为“康居示范村”。通过实施“一乡一街一园”工程,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小城镇建成区已达10.3平方公里,入住人口约2.5万,全区城镇化水平达44%。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撤市设区10年间,是浉河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一个时期。“六城联创”活动如火如荼,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生态示范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相继摘冠,国家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指日可待,人民群众从中受益匪浅。科教事业成就辉煌。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02所,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高中入学率70%,顺利通过国家“两基”复查验收,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已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2007年参合人数27万人,参合率75%。城镇居民就业、医疗、养老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2007年,全区新增就业人员12497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329人,率先在全市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30年峥嵘岁月,30年辉煌历程。如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茶香飘逸,魅力四射的浉河巨轮,正乘风破浪,加速驶向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