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国情 > 今日国情 > 今日行业 > 房地产 >

往届回顾

2008版中国年鉴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科学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

清华低价分房引争议 保障房建设须加大反腐力度--中国国情网
2011-06-20

  本周,有两条与“房”有关的新闻同时吸引着网民关注。一是李克强副总理在部分省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网民从中看到中央对保障房建设的决心因而倍感振奋;另一条是清华大学给教师大规模建房并低价“分”房,对此,网民中既有力挺者也有坚定的反对者;此外,一些网民还对最高法张军副院长关于对“极端敌视国家和社会犯法分子坚决重判”的言论提出了商议。

  清华6000套低价住房引网民看法交锋

  6月12日,有媒体报道称清华大学正在兑现百年校庆后给教师大规模分房的许诺。目前首批1000套房已建成,教师将以市场价的1/3~1/2购置这些住房,后续还有5000套的建房计划。在房价高企的当下,此报道再次引起网民聚焦清华,评说集资建房、福利分房的是是非非。

  支撑把房产暴利变成职工福利

  大多数持赞同态度的网民明确表现支撑清华。有网民说,清华此举合情合理。从媒体报道看,其合情之处在于:一、校长动了真情,他决心让老师住上好房子,无疑是个好校长;二、教师确有苦衷,清华周边房价每平方米已达4万元,普通教师根本买不起。其合理之处在于:一、清华给教师盖房的地是得到了海淀区公示的;二、土地划拨在8年前就已完成。网民以为,清华的做法有利于稳固教师队伍,留住人才,值得确定。

  有网民以为,清华此举是对政府房价越调越高的讽剌。有网民说,在房价高企的当下,不光清华大学,而是每个有条件的单位都应当以集资的方法,只收建设成本不赚利润的模式为不堪房价重负的职工解决住房问题。

  清华分房本质是侵犯社会利益

  持批驳态度的网民以为,以全部社会的角度看,清华的做法不仅是一种显著的不公平行为,而且还显著违背有关政策。有网民说,清华6000套房的用地都是按事业单位待遇划拨的,因此,它似乎应当属于“保障性住房”领域。可是,申请保障房是有尺度的。以清华大学和清华大学教师的社会位置看,恐怕少有能达到申请保障房尺度的。

  一些网民以为,清华的做法实质上是利用权力占用公共资源为本单位小团体牟利,不仅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还侵犯了社会利益。

  还有网民指出,清华带了一个不好的头。今年国家计划新建1000万套保障房,各地为完成艰难任务都在勉励有条件单位自建,如果1000万套保障房大都被这些单位“包”建了,政府负担轻了,可没有势力的老百姓还能分到保障房几杯羹呢?

  住房制度决不能重回计划老路

  有网民以为,住房制度不能回到计划经济老路上去,市场供给商品房,政府供给保障房是应当坚持的住房制度部署。在这个制度下,不应许可既非市场也非保障房的福利房挤入其中。而政府必需大力建设包含廉租房、公租房及限价房在内的保障房,并通过大批的保障房来调节房地产市场。

  网民:保障房建设须加大反腐力度

  据媒体报道,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部分省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各地要确保任务落实,确保建设质量,确保分配公正,实现今年保障房建设目的。网民表现,李副总理强调的“三个确保”,让人民看到了中央对保障房建设的决心,看到了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看重,合民意,振民心。有网民说,中央要求今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虽然艰苦确定不小,但只要中央下“死命令”,并紧紧抓住不放松,信任1000万套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在对保障房建设充斥等待的同时,一些网民也有所担忧。有网民表现,最担忧地方政府把“保障房”变成公务员的“福利房”,百姓住不上,中央白花钱;其次担忧质量,偷工减料盖成“豆腐渣”工程。有网民说,在保障房建设进程中,必需加大反腐烂力度,对一切想从保障房工程上捞个人好处的人严查严处。否则,这项民心工程必定会败在贪腐上。

  还有网民提出,各地应当首先对符合保障房资历的人口进行统计,然后根据统计结果进行规划建设,以避免建设规划的盲目性而加重地方财政负担。

  网民:切不可把法律当作“橡皮筋”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在全国法院贯彻刑法修正案(八)研讨班上发表的“对于极端敌视国家和社会,以不特定人为损害对象,所犯法行特殊严重的犯法分子,该依法重判的坚决重判,该依法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决不手软”的讲话,招来网民几乎一边倒的质疑。

  多数网民以为,张副院长此番言论,充斥了“运动式执法”的思维。有网民说,重不重判应当由法律来说了算,而不是法院想怎么判就怎么判。有网民说,法律不是橡皮筋。如果像橡皮筋一样,想拉紧时就拉紧,想放松时就放松,法律将无严正性可言。有网民说,极端的人和事,多是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激化的产物,最高法应站在法律的角度斟酌怎么通过执法去维护社会的公正正义,最大限度地减少“敌视”,促进和谐。有网民表现,解释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建议最高法院的同志以后不要擅自发表解释法律的看法,更不能随心所欲搞“严打”,以维护法律的严正。(《瞭望》新闻周刊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