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 ·房价下降,且慢高兴--中国国情网
- ·河北省今年将提高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 ·江苏通管局联合省住建厅拟加大力推进
- ·房价强势 西安楼市面临调控纠结--中
- ·澳大利亚 第一季度全国房价指数季率
- ·网签首日 昆明成交156套商品房--中国
- ·上海二手房挂牌量增加7000套 房价未
- ·重庆楼市:洋房将逐步淡出重庆主城核
- ·5日上海新房预售554套 增81套--中国
- ·中国重点城市第21周楼市成交量微涨
- ·海南开展房地产专项大检查 违法企业
- ·统计局:5月有3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下
- ·标准普尔下调对中国房地产业评级 李
- ·“燕京华府”合同诈骗案一审开庭--中
- ·北京房价19个月来首次下降--中国国情
- ·南京春交会上探楼市走向 给力的降价
相关链接
入编邀请更多>>
2010版国情
预期房价下调 贵阳楼市观望情绪加重--中国国情网
2011-04-22
想改良居住条件的刘先生从今年年初开端看了一拨又一拨的房子,也等来了一轮又一轮的新政,可刘先生却一直迟迟未出手。究其原因,刘先生以为在今年国家严格调控之下,下半年房价涌现下调的可能性会很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持刘先生这种心态的市民为数不少。今年以来政策层面不断释放出的调控政策绝不放松的信息,更进一步增长购房者对未来房价下行的预期,从而使得近期筑城楼市张望情感加重。
近日记者在访问楼市时发现,在“新国八条”和连续加息的作用下,不少购房者对未来房价下调抱有较强预期,致使不少买家选择持币张望,筑城楼市变得愈加冷僻。上周末记者访问了市区多家在售楼盘,绝大多数楼盘都比较冷僻,个别人气较好的楼盘也是看热闹的多,真正出手买房的人少。
上周六下午两点左右,记者来到南明区一个在售楼盘,虽然当天是该项目二期正式对外销售的首日,但售楼部内的看房市民寥寥无几。在现场看房的市民张先生告知记者,他是看到该楼盘的广告才过来的,目标是想了解一下市场行情。张先生以为,在当前调控政策不断出台的背景下,未来房价涌现下行的可能性很大,因此目前暂时不会出手购房。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余名市民,其中六成购房者预期下半年房价会涌现下跌,超过五成的购房者都在张望。林女士在接收记者采访时说:“房价确定会降,虽然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但我愿意等,就算现在有才能购置我也绝不会出手。”被访者张先生则以为,新政出台后,不仅贷款难度加大,购房成本也在无形中大增,如果选择在此时出手买房确定不是明智之举。“既然大家都认为现在买房不划算,买房的人确定会有所减少,需求少了,对房价确定会产生影响。”市民王先生在接收记者采访时说。
对于当前楼市低迷的状况,不少开发商则对未来楼市走势持乐观态度。以为楼市低迷状况只是暂时的,随着5、6月份销售旺季的到来,楼市交易量将会大幅回升。对于不少购房者预期未来房价可能会涌现下调的情形,开发商广泛以为,短期内房价涌现松动的可能性很小。保利贵州营销副总监赵沿海以为,随着国家调控趋紧、力度加大,贵阳楼市确定会受到必定影响,楼市交易量涌现下行趋势在所难免,尤其是市中心楼盘受限购令的影响,成交量确定会涌现必定下滑。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房价就会涌现松动的可能。究其原因,贵阳购房者大部分属于自住型买家,即使投资型购房的比例有所增长,大多也是长期投资,并不会对房价上涨产生多大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调控政策对贵阳房价的影响不会太大。即使是限购范围内的中心区楼市,房价涌现下跌的可能性也很小。贵州中大房开公司副总经理龚海鹰以为,虽然今年国家调控政策或将更加严格,但我国房地产市场仍有着十分宏大的潜在需求。有需求,市场才可能发展。仅从这一基本因素就不难预感,我国房地产市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高速发展时代。所以,2011年在国家政策大背景下,贵阳房价虽然不可能涌现较大幅度的涨幅,但下跌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龚海鹰以为,对未来经济形势的悲观预期加重了购房者的张望心理。
从记者访问到的情形看,目前大多数市民仍处在政策敏感期,谁都不愿意贸然出手。若没有新的利好消息刺激引导,购房者持币张望的情感很可能会日益浓重。(记者 刘圆圆)
相关链接
- 陈玮:中国企业走到高精尖需要时间历练--中国国情
- 地产巨头的狂欢与民生之痛--中国国情网
- 首套利率回归基准相当房价九折--中国国情网
- 沪最低工资提至1450--中国国情手册
- 万科启动赔偿--中国国情网
- 中国网事:“大限”将至,“路桥费”何去何从?--中国
- 香港地产巨鳄郑裕彤隐退 接班人施行内部重组--中国国
- 两部门召开高强钢筋推广应用协调组第二次会议--中国国
- 我市首次以新方式出让工业用地--中国国情手册
- 国内10多个城市及部门微调楼市政策--中国国情
- “过快上涨”已遏制 “合理回归”须加力--中国国情
- 最高法要求加强民事审判切实保障民生--中国国情网
- 严格质量管理 确保分配公平--中国国情
- 广东中山:放松“限价令”背后有何含义?--中国国情